街道办王主任带着一肚子“难以形容”的复杂感受回到了办公室。她坐在椅子上,对着工作日志上那句“该同志思想要求严格,行为独特,积极性高,技术上有追求。需持续观察,适当引导。”发了半天呆。
“独特…”王主任喃喃自语,这个词她斟酌了许久才写上去。说好吧,那张伟的行为举止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说不好吧,人家又确实没犯任何错误,甚至表现得比大多数人都要“积极”和“有觉悟”。
正好过两天有个街道内部的青年思想工作交流会,各居委会的干部都在。讨论到如何引导青年职工将个人兴趣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时,王主任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又浮现出张伟那张一本正经的脸,和他那间充满“仪式感”的小屋。
她清了清嗓子,决定把这个“典型案例”拿出来讨论一下,毕竟这也算是一种…呃…特殊的“结合”方式吧。
“同志们,我最近在南锣鼓巷95号院,发现了一位比较…特别的年轻工人。”王主任开口,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客观平和,“他叫张伟,是红星轧钢厂的学徒工,技术不错,还得过厂里技能比赛一等奖。”
台下其他居委会干部们纷纷点头,技术好是优点。
“但是呢,”王主任话锋一转,表情变得有些微妙,“这位张伟同志,在思想表现和生活作风上…非常有特点。”
她开始描述张伟的“行为艺术大扫除”,如何用刷子清理地缝,如何论证擦窗户与认识论的关系,如何在公共区域进行“微环境数据采集”。台下渐渐响起一阵压抑的低笑声,几个干部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这是真的吗?”的疑问。
王主任顿了顿,继续抛出力证:“而且,这位同志觉悟非常高。他前几天,主动向院里上交了一本他认为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书籍。”
“哦?什么书?”有人好奇地问。
王主任深吸一口气,仿佛说出这个名字需要很大勇气:“…《母猪产后护理》。”
“噗——!”
“啥?!”
“母猪…产后护理?!”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惊愕声、笑声、议论声响成一片。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王主任抬手压了压现场的骚动,表情复杂地转述了张伟那套“跨学科联想危险论”和“思想净化论”。这下,连最见多识广的老街道干部都听得目瞪口呆!
描述完毕,会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巨大的困惑和强烈的荒谬感。
终于,一个资历较老的干部推了推眼镜,斟酌着字句,缓缓开口:“王主任,照你这么说…这位张伟同志的思想,还真是…很…独特啊!”
他刻意在“独特”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尾音拖得有点长。
这话像是打开了某个开关,其他干部也纷纷附和:
“是…是挺独特…”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能把养猪书和工业技术联想到一起,还上升到思想觉悟层面…这脑回路…确实清奇!”
“这种‘独特’…是好是坏,还真不好判断啊…”
王主任听着众人的议论,无奈地笑了笑。看来,大家的感受和她一样。张伟这个人,就像一碗没泡开的方便面,看起来成分都对,但吃起来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最终,会议达成的共识是:张伟同志作为一个个例,其“独特性”需要继续观察,既不急于树为典型,也不轻易否定,但要确保其行为不会带偏其他青年。说白了,就是——放着看看,别惹他,也别捧他。
会议结束后,关于“街道办王主任评价张伟思想很独特”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通过各种渠道传回了四合院和轧钢厂。
第一个炸毛的当然是许大茂。他本来指望王主任能看穿张伟的“虚伪面目”,结果等来的却是这么一个暧昧不清、甚至带点褒义(?)的“独特”评价!他气得在自家屋里直转圈,把搪瓷缸子摔得砰砰响:“独特?!独特个屁!那小子就是个装神弄鬼的骗子!王主任怎么就看不清呢?!”
二大爷刘海中得知消息后,心情更是复杂得像一锅糊了的棒子面粥。一方面,街道领导注意到了他们院的人(虽然方式奇怪),让他这个“小组长”觉得与有荣焉;另一方面,张伟这种“独特”的出名方式,实在让他这个讲究“正统”和“规矩”的官迷有点接受不了。他背着手在屋里踱步,喃喃自语:“独特…独特…这到底是夸还是损啊?以后我还怎么‘指导’他?万一他再给我来个‘母猪产后’级别的‘觉悟’,我接不住啊!”
而事件的中心人物张伟,从几个工友挤眉弄眼的调侃中得知了这个评价后,先是一愣,随即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独特?”他品味着这个词,越想越觉得妙。
这个词用在他身上,简直是神来之笔!既肯定了他的“不同寻常”,又没有明确褒贬,给他留下了充分的腾挪空间。比“优秀”安全,比“落后”强,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护身符!
【叮!宿主获得高层Npc权威认证标签:‘思想独特’!该标签具有极强模糊性及话题性,可有效降低被常规标准评判的风险,并小幅提升他人对宿主非常规行为的容忍度。】旁白适时地分析道,语气带着赞许,【宿主,‘独特’就是你的保护色!请继续保持!】
“必须保持!”张伟心里乐开了花。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别人看不透,猜不着,不敢轻易下结论,更不敢轻易招惹!
从此以后,他在院里厂里,更加理直气壮地“独特”起来。
遇到技术问题,他继续他的“深度思考”和“跨界联想”;搞卫生,依旧保持着“行为艺术”的风格;和人交谈,时不时蹦出几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专业术语”或“哲学思考”。
而周围的人,因为有了“王主任认证”的“独特”标签,再看张伟这些行为时,心态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看笑话、觉得他傻,慢慢变成了“…嗯,他可能就是这么个独特的人吧…”、“理解不了,但尊重…”、“或许天才都是孤独的?”。
甚至连易中海有一次看到张伟对着一个生锈的螺丝帽发呆半小时后,都只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对一大妈说:“这孩子…心思确实独特,都用在歪…嗯,都用在这些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了。”
许大茂的种种算计,在这顶“独特”的帽子面前,仿佛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毫无着力点。他再怎么宣扬张伟“装疯卖傻”,别人一句“王主任都说了他那是思想独特”,就能把他噎回去。
张伟成功地用“独特”武装了自己,在禽兽环伺的四合院里,开辟出了一块谁也看不懂、但谁也不敢轻易踏足的“安全区”。
他站在自己的“样板间”里,看着墙上那张一等奖奖状,和周围那些“学习剪报”,露出了一个深藏功与名的笑容。
“独特?”他轻声自语,“那就让你们好好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有素养的流氓の独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