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之王》的拍摄进度快得让李特都有些意外。斯派克·李像是屁股后面着了火,每天在片场风风火火,扯着嗓子喊“快点快点,时间不要钱吗?”。李特本以为梅根·福克斯的出现已经足够给这部篮球题材的爆米花电影增添娱乐性了,直到他在片场看到了另一个熟悉的面孔。
“所以,啦啦队长是你,球队公关也是你?”李特看着刚刚做完造型,穿着一身干练职业装走过来的布莱克·莱弗利,忍不住挑了挑眉。这位凭借《绯闻女孩》刚刚崭露头角的新星,此刻正带着一种与梅根·福克斯截然不同的、属于上东区名媛的精致感。
布莱克走到他面前,很自然地伸出手,笑容明媚:“嘿,李。看来斯派克是打定主意要把我们俩的‘竞争’从八卦版面延伸到电影里了。”她指的是之前某个小报捕风捉影,暗示她和梅根在某次派对上都对李特表示过兴趣的报道。
李特和她握了握手,感觉这电影选角的水,比NbA季后赛的对抗还深。“斯派克说这是为了戏剧冲突。”
“当然,戏剧冲突。”布莱克眨了眨眼,意有所指,“剧本我看了,我在电影里是你进入NbA后,球队为你指派的公关,负责帮你打理形象,处理…嗯…一些过于热情的场外关注。而梅根,演的是你大学时期若即若离的女友。”
李特立刻明白了斯派克的算盘。这老小子,是把现实里的那点绯闻苗头,直接艺术加工搬到银幕上了。这下好,电影还没拍完,宣传噱头就已经拉满了。
果然,当天的拍摄就充满了微妙的火药味。一场戏是李特扮演的自己,在拿下职业生涯第一个高分后,参加一个商业酒会。布莱克扮演的公关小姐全程陪同,应对自如,展现出专业的姿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而下一个镜头,就是梅根扮演的大学女友,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失手打翻了咖啡杯,眼神复杂。
“cut!很好!就是这个感觉!”斯派克盯着监视器,兴奋地搓着手,“女孩们的眼神戏太棒了!李,你站在中间,要表现出那种…那种被关注、被争夺,但又有点无可奈何的状态!你是球场上的王者,但在这里,你只是风暴中心!”
李特心里嘀咕,这他妈比在活塞队的肌肉丛林里抢篮板还累。他宁愿去和肌肉棒子们摔跤,也不想同时应付两个在镜头前火力全开的女演员。
休息时,梅根拿着一瓶维生素水走过来,直接坐在李特旁边的道具箱上,瞥了一眼不远处正在和助理说话的布莱克,语气带着点调侃:“看来你的‘公关危机’不小啊,mVp先生。”
李特拧开自己的水瓶盖:“斯派克安排的剧情而已。”
“是吗?”梅根凑近了一点,声音压低,“我怎么觉得,有些人入戏挺深的?”
另一边,布莱克也结束了谈话,迈着长腿走了过来,脸上挂着无可挑剔的商业微笑:“在聊下一场戏?李特,我觉得等下我们单独那场对手戏,你可以再放松一点,你现在看起来像是刚被肘击过一样。”
李特看着眼前这两位风格迥异但同样引人注目的女演员,突然觉得NbA的垃圾话简直弱爆了。这种绵里藏针、笑里藏刀的对话,才是真正的顶级攻防。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青涩但条理清晰的声音插了进来:“抱歉打扰一下。李特,关于明天那个运动饮料广告的拍摄细节,品牌方刚刚发来了最终版的脚本,有几个地方我觉得需要和你确认一下。”
众人回头,看到李雪抱着一台厚重的笔记本电脑站在那里,身上穿着一套明显是崭新购置的职业套装,虽然脸上还带着点学生气,但眼神已经很有几分职场人的干练。她先是礼貌地对梅根和布莱克点了点头,然后目光就直接落在李特身上,完全无视了两位女明星之间那无形的磁场。
李特像是看到了救星,立刻站起身:“好,去我休息室谈。”他转头对两位女演员抱歉地笑了笑:“工作,没办法。”
跟着李雪走向临时休息室,李特才松了口气:“你来得真是时候。”
李雪头也不抬,手指在电脑触摸板上滑动着,语气平静:“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另外,哥,我必须提醒你,根据我们初步建立的个人品牌形象模型,过度绑定单一类型的绯闻,尤其是这种带有明显竞争性的三角关系,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品牌价值的稳定提升。短期热度固然可观,但存在将你形象窄化为‘花花公子’的风险。”
李特愣了一下,差点没跟上她的思路。“啥模型?你说人话。”
李雪合上电脑,认真地看着他:“简单说,就是你不能让公众觉得你除了打球,就只剩下和女明星传绯闻。我们需要更立体、更多元的曝光。比如你之前客串《变形金刚》和出歌,方向是对的,但需要更系统的规划。”
李特打量着眼前的妹妹,感觉才几天没太关注,这丫头像是换了个人。不再是那个需要他搞定推荐信的学生妹了。
“行啊你,现在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跟谁学的?”
“斯派克先生教了一些基础,但更多是我自己查资料和分析案例。”李雪指了指电脑,“我整理了近十年二十位顶级体育明星的场外商业活动和形象塑造案例,做了交叉分析。结论是,纯粹的体育明星商业价值天花板明显,而跨界成功的案例,都遵循了‘主业绝对强势,副业精准多元’的原则。”
李特听得有点头大,但大概明白了意思。“所以?”
“所以,这部电影,我们可以配合宣传,但后续的采访和曝光,我需要介入,引导话题更多转向你的篮球哲学、训练日常,甚至是你那个‘科学训练模型’。”李雪眼中闪着光,“我们要把‘李特’这个品牌,从‘很会打球的明星’,升级为‘一个在多个领域都拥有非凡影响力的赢家’。”
李特看着妹妹,突然笑了起来。“看来让你住在纽约,是我今年做的最划算的一笔‘签约’。”
接下来的拍摄日子里,李雪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她不仅能高效处理好李特的各种商业邀约和日程,还能在片场及时提醒李特一些公关细节。当有媒体想来探班时,她也会提前和制片方沟通,确保采访问题不会过于集中在绯闻上。
有一次,一个娱乐记者试图追问李特关于梅根和布莱克“谁更符合他理想型”这种老套问题,李特还没来得及开口,李雪就自然地接过话头,微笑着将话题引向了李特在电影中如何演绎职业球员的心态变化,以及这部电影对年轻球迷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回答得滴水不漏,让那个记者铩羽而归。
而片场里,梅根·莱弗利和布莱克·莱弗利的“戏剧冲突”还在持续。她们在镜头前完美演绎着剧本要求的拉扯感,镜头之外,这种竞争似乎也若有若无地延续着。今天梅根带来私厨做的点心分给剧组,明天布莱克就请全组人喝顶级咖啡。两人对李特的态度也是时而亲近,时而疏离,搞得李特感觉自己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参加一场没有规则的情感全明星赛。
他倒也乐得清闲,除了完成自己的戏份,大部分时间就是观察李雪如何一步步摸索着搭建他的商业版图,或者抽空去健身房保持状态。偶尔,他会接到马布里的电话,聊聊休赛期的训练,或者听到一些关于凯尔特人仍在疯狂追求加内特的小道消息。
纽约的夏天在摄影棚的灯光下、在女明星若有若无的香水味里、在李雪敲击键盘的嗒嗒声中,飞快地流逝。
但现在,他享受着这片暴风雨前的宁静,或者说,这片被好莱坞灯光和商业计算填充的、另类的赛场。在这里,他不需要跳得多高,投得多准,只需要扮演好“纽约之王”这个角色,无论是在镜头前,还是在镜头之外。而他的妹妹,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替他掌管“王国”日常事务的、最值得信赖的助手。这感觉,还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