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捏着手里的信,心里沉甸甸的。
封禅关乎民心,若是真被他们搅了局,百姓刚燃起的希望,恐怕又要熄灭。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盔甲碰撞的脆响。
护卫长立刻警觉起来,手按在腰间的佩刀上:“谁?!”
只见尘土飞扬中,一队身着明光铠的禁军疾驰而来,为首的将领翻身下马,对着我拱手行礼:“李大人,陛下听闻前方有异动,命在下前来查看。”
我心里一松,随即又提起劲,武则天的队伍跟在后面,虽多了保障,可也意味着封禅的事更容不得半点差池。
没过多久,一辆装饰威严的马车缓缓驶来,车帘掀开,武则天一身玄色朝服,面色沉静地看着我们:“太白,方才发生了何事?”
我把密信递过去,又将文盗袭击的经过简略说了一遍。
武则天看完密信,手指在车辕上轻轻敲击,目光锐利:“北方藩王好大的胆子!传令下去,全军加强戒备,凡可疑人员,一律严查!”
她顿了顿,看向鲁二的伤口,又道:“让随军太医来给你治伤,封禅还需你们格物院出力,可不能折了人手。”
鲁二闻言,立马挺直了腰板,忘了疼似的大声应道:“谢陛下!俺保证不耽误事!”
武则天被他这模样逗得勾了勾唇角,随即又恢复了威严:“既已无事,便随朕的队伍一同前行吧。”
接下来的路,果然比之前安稳了许多。
武则天的队伍在前开路,我们的马车跟在后面,护卫们每隔半个时辰就会巡查一圈,连林子里的鸟雀动静都不放过。
鲁二的伤口在太医的诊治下好了不少,只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蹦蹦跳跳。
他便天天守在农器箱旁,一会儿擦擦水车模型的齿轮,一会儿又摸摸曲辕犁的木柄,生怕出半点差错。
赵小乙倒是闲不住,见禁军护卫练刀,就凑过去跟着学。
有次他学着护卫的样子劈刀,没掌握好力道,差点劈到自己的脚,引得周围人一阵笑。
鲁二坐在马车上看到了,扯着嗓子喊:“小乙!你那是劈柴呢还是练刀?小心把自己的脚当柴火劈了!”
赵小乙脸一红,挠着头嘿嘿笑:“俺这不是想多学点本事嘛,万一再遇到坏人,也能多护着大人和农器箱几分。”
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有心就好,慢慢来,别着急。”
沈括也打趣道:“你要是真想学,等封禅结束了,我找个禁军教头好好教你,总比你现在瞎琢磨强。”
上官婉则每天都在整理《封禅文》的抄本,时不时会和我讨论几句。
有天傍晚,我们坐在马车里,她拿着抄本问我:“太白,你写的‘民为贵,社稷次之’这句,陛下之前看到时,还特意夸了一句呢。”
“其实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古之圣贤的主张。”
我看着窗外渐渐沉下去的夕阳,轻声道,“我只是希望,通过封禅,让更多人记住这句话,让陛下也能始终记得,百姓才是天下的根本。”
上官婉点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你放心,陛下心里是装着百姓的,不然也不会支持你推行新政,也不会坚持要办这场封禅。”
走了约莫十日,远处的天际线终于出现了一道青黑色的轮廓,像一头卧在云端的巨兽。
鲁二指着那轮廓喊起来:“是泰山!俺看见泰山了!”
我们都凑到车窗边,看着那轮廓一点点清晰。
泰山的主峰直插云霄,山顶还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让人心里顿时生出几分敬畏。
又走了两日,我们终于抵达了泰安。
刚到城门口,就见当地官员领着一群人在那里等候。
为首的官员穿着绯色官服,见到我们立马迎上来,躬身行礼:“下官泰安知府周明,恭迎李大人、沈先生、上官姑娘,还有各位大人!”
“陛下的队伍已经先一步进城,让下官在此等候各位,带各位去看封祀坛。”
跟着周知府往城南走,一路上都能看到百姓们站在街边张望,有的还拿着刚做好的馒头往护卫手里塞,嘴里说着 “辛苦各位大人了”。
有个小孩子举着糖画跑到我面前,仰着小脸说:“李大人,我娘说,是您让我们能吃上饱饭的,这糖画给您吃。”
我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谢谢你,小朋友,糖画你自己吃吧,大人不吃。”
那孩子却不依,硬是把糖画塞到我手里,转身跑回了他娘身边。
看着手里晶莹剔透的糖画,上面画着一只小兔子,心里暖烘烘的。
这便是百姓的心意,简单又纯粹,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周知府见了,笑着说:“李大人,您在长安推行的那些法子,咱们泰安百姓也都听说了,前些日子建封祀坛,好多百姓都主动来帮忙,说要为封禅出份力呢。”
我心里一动,问道:“封祀坛建得怎么样了?”
周知府连忙道:“都按照陛下的旨意准备好了,坛高九尺,分三层,周围还摆好了祭祀用的礼器,您去看看就知道了。”
来到泰安城南四里处,封祀坛果然已经建好。
青灰色的砖石垒成的坛身,在阳光下显得庄重肃穆,坛的周围插着各色旗帜,随风飘扬,礼器整齐地摆放在坛上,擦拭得一尘不染。
沈括走上前,摸了摸坛边的砖石,点头道:“这砖石垒得结实,工艺也不错,看来周知府是用了心的。”
周知府连忙拱手:“都是下官分内之事,能为封禅大典出份力,是下官的荣幸。”
鲁二绕着封祀坛转了一圈,眼睛亮晶晶的:“要是把咱们的农器模型摆在坛边,让百姓都看看,多好啊!”
我笑着说:“放心,等封禅大典开始后,会有专门的地方展示农器模型,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东西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接下来的几日,我们都在忙着准备封禅大典的事。
上官婉仔细核对《封禅文》的抄本,生怕有一个字错漏;
沈括和鲁二一起调试农器模型,确保齿轮能顺利转动;
赵小乙则跟着禁军学礼仪,他总担心自己在大典上出错,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跪拜的姿势,逗得大家直笑。
封禅大典前一日,武则天召见了我。
她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封禅文》的抄本,缓缓道:“太白,明日便是封禅大典,这《封禅文》,就由你来诵读。
朕相信你,也相信你笔下的‘民为贵,社稷次之’,能让天下人都明白,朕办这场封禅,不是为了彰显皇权,而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我躬身行礼:“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定让《封禅文》的每一个字,都传到百姓的耳中,记在百姓的心里。”
武则天看着我,眼神里满是信任:“好,朕等你的好消息。明日大典,朕会与文武百官一同见证,与天下百姓一同见证。”
终于到了封禅大典这日。
天还没亮,泰安城就热闹起来,百姓们早早地站在街道两旁,等着看大典的队伍。
禁军护卫们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侧,维持着秩序,旗帜飘扬,鼓声阵阵,气氛庄严又隆重。
我们跟在武则天的队伍后面,缓缓走向封祀坛。
阳光渐渐升起,洒在封祀坛上,让坛身泛着金色的光芒。
坛下,文武百官整齐排列,坛的周围,百姓们屏息凝神,目光都集中在封祀坛上。
武则天走上封祀坛的最上层,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洪亮:“今日,朕在此举行封禅大典,告慰天地,亦告慰天下百姓。”
“自朕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唯愿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太平。”
“今日,便由李白诵读《封禅文》,以表朕之初心,以慰天地之灵!”
说完,武则天看向我,示意我上前。
我深吸一口气,捧着《封禅文》的抄本,一步步走上封祀坛。
站在坛上,往下望去,能看到沈括、上官婉、鲁二、赵小乙担忧又期待的眼神,能看到文武百官庄重的神情,能看到百姓们渴望的目光。
我定了定神,开口诵读起来:“维天授三年,岁在戊子,正月丁未,吾皇武氏,临泰山之巅,行封禅之礼,告天地,慰万民……”
我的声音透过文气传遍全场,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落在众人耳中。
随着诵读声响起,我忽然感觉到体内的文气开始涌动,像一股暖流在经脉里游走。
我没有理会,继续诵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昔之圣贤,以民为本,方得天下太平;
今吾皇承圣贤之志,推仁政,行新法,使百姓免于饥寒,使天下归于安定……”
就在 “民为贵,社稷次之” 这句落下的瞬间,天空忽然亮了起来!
一道金色的光芒从天际直射而下,落在封祀坛上,众人抬头一看,只见文曲星的光芒比往日亮了数倍,像一颗巨大的星辰悬在头顶。
紧接着,空中忽然浮现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 八个金色大字,字体苍劲有力,仿佛是天地书写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天现异象!” 坛下的大儒们惊呼起来,纷纷跪倒在地,对着天空行礼。
百姓们也跟着跪倒,嘴里念叨着 “天佑大唐,天佑百姓”。
我只觉得体内的文胆剧烈震颤起来,仿佛要冲破胸膛,一道青莲虚影从我的身后浮现。
比往日大了数倍,花瓣层层展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隐约间,竟触碰到了那传说中的 “半圣” 境界门槛!
上官婉捂着嘴,眼里满是震惊和喜悦; 沈括也瞪大了眼睛,喃喃道:“半圣…… 李大人竟要触碰到半圣境界了……”
我站在封祀坛上,感受着体内涌动的文气,看着空中的金色大字和文曲星的光芒,听着百姓们的欢呼声,心里忽然明白了。
所谓的境界突破,所谓的文名远扬,都不如实实在在为天下的黎民百姓做实事,不如天下的太平安康。
这 “半圣” 的门槛,不是靠文才堆砌而成,而是靠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靠对 “民为本” 的坚守,才得以触碰到。
坛下的武则天看着这天地异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缓缓开口,声音透过文气传遍全场:“此乃天地对朕、对百姓、对大唐的认可!”
“朕定当不负天地,不负百姓,永守‘民为本’之初心,让大唐的百姓,永远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百姓们的欢呼声更响了,此起彼伏,回荡在泰山脚下,回荡在泰安城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