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意气风发地率领着袁术拨付的数千兵马,以及程普、黄盖、韩当等一干孙坚部分旧部,浩浩荡荡杀向庐江郡。他满心以为,凭借自己的勇武和父亲昔日的威名,拿下庐江当如探囊取物,却未曾料到,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苦战。
庐江太守陆康,年事已高,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为官清正,在庐江乃至整个扬州都享有极高的声望。当他得知袁术派孙策来攻打自己时,并未慌乱,反而激起了满腔义愤。他深知袁术狼子野心,此举意在吞并庐江,获得长江之北的控制权。
陆康迅速行动起来,内修战备,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并向郡内各县发出檄文,痛斥袁术无道,号召军民共保家园。
檄文所至,应者云集!庐江郡内的各级官吏、地方豪强、乃至普通百姓,感念陆康平日恩德,敬佩其风骨,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携带粮草器械,奔赴郡治舒县,誓与陆太守共存亡!一时间,舒县城内军民同心,士气高昂,防御力量迅速增强。
孙策大军刚进入庐江地界,便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激烈抵抗。他所过县城,并非望风而降,而是闭门紧守,甚至时有乡勇民团袭扰其粮道。孙策虽勇猛,初战也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每前进一步都倍感艰难,军队亦有所折损。
“这些庐江人,为何如此冥顽不灵!”一次击退小股袭扰后,孙策驻马而立,望着远处巍峨的舒县城墙,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烦躁与不解。他本以为可以速战速决,却在庐江军民的同仇敌忾下陷入了泥潭。此刻,他分外想念那位足智多谋的好友周瑜,若公瑾在此,必能为他剖析局势,想出破敌良策。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已在袁术面前立下军令状,若此时退兵,不仅前功尽弃,更会沦为笑柄,再难获得袁术的“信任”和后续支持。尽管心中焦虑,孙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舒县推进,准备进行一场艰苦的攻城战。
与此同时,东海郡郯城州牧府内,刘备正与麾下核心谋士议事。随着泰山郡的平定,青徐防线连成一体,压力大减。负责统筹青州事务的徐庶坐镇平原,而总揽攻取泰山事宜的贾诩也已功成身退,来到了刘备身边。
刘备听闻孙策攻打庐江的消息,不禁摇头叹息:“孙伯符勇则勇矣,然此次攻打庐江,实非智者所为。陆文休乃江东名士,德高望重,深得民心,岂是轻易可图?”
贾诩捋着胡须,阴柔的目光中闪烁着洞察的光芒,缓缓道:“主公所言极是。孙策此战,已犯兵家大忌。陆康声望卓着,庐江军民感其恩义,愿为之死战。孙策强攻,即便最终得手,也必是惨胜,自身实力大损。更关键的是,他此举已彻底得罪了庐江乃至整个扬州的士族豪强,其舅父吴景在丹阳欲结交士族、缓和关系的努力,恐怕也要因此付诸东流,甚至受到牵连。经此一事,孙策在江东士林中的名声,算是坏了。”
郭嘉接口道:“文和先生看得透彻。袁术此计,可谓毒辣。无论孙策胜败,皆于其有利。孙策若败,自然元气大伤;孙策若惨胜,则仍需倚仗袁术供给,且与江东本土势力结怨已深,更难脱离掌控。袁术正好借此牢牢捏住孙策,那传国玉玺,他恐怕也一直惦记着。”
陈登也补充道:“而且,庐江地处江北,乃四战之地,北接豫州,西邻荆州,东连九江,南濒长江。孙策即便拿下,也需分兵驻守,四面受敌,并非理想的根基之地。反观长江以南的丹阳、吴郡、会稽,方是王霸之基。”
几位谋士你一言我一语,将孙策面临的困境和袁术的算计剖析得淋漓尽致。
贾诩最后将话题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主公,扬州富庶,鱼米之乡,更兼长江天险,实乃帝王之资。眼下袁术骄奢狂妄,孙策攻伐名士,已失江东人心。刘繇虽为朝廷任命,然其能力平平,难以整合扬州。待我青徐之地休养生息,彻底消化吸纳的流民,积蓄足够力量后,若扬州有变,我军未尝不可顺势南下,饮马长江,进而图取扬州全境!”
郭嘉与陈登皆点头称是。
刘备听着谋士们的分析,心中豁然开朗。他基于穿越者的知识,深知历史上袁术很快就会按捺不住称帝的野心,那将是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之时。届时,他完全可以高举“讨逆”大旗,趁势攻击袁术,不仅能获取大义名分,更能一举越过长江天险,将势力扩展到富庶的扬州之地!
“文和、奉孝、元龙所言,深合我意!”刘备目光炯炯,做出了战略决断,“传令青徐各郡,继续以休养生息、安抚流民、积攒粮草为第一要务!整军经武,不可懈怠!我们要耐心等待,等待扬州……生变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