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厂仓库的安全屋内,气氛凝重而忙碌。
苏婉清的归来带来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最新消息和在华北前线的见闻,也带来了张学良更加隐晦却坚定的嘱托。
张宗兴、杜月笙(通过心腹传递消息)、洪帮司徒美堂(派来了新的联络人)以及刚刚抵达的苏婉清,进行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谈。
“少帅的意思很明确,”苏婉清压低声音,尽管屋内已确认安全,
“华北局势已不可为,《塘沽协定》是屈辱,但也是无奈。”
“他希望我们在南方,尤其是在上海,能更大程度地牵制日军,制造声势,让日本人,也让南京方面看到,中国人没有屈服。”
杜月笙的联络人,一位精干的中年人接口道:
“杜爷已经通过各路渠道,将日本人试图暗杀……那位女士(他谨慎地没有提婉容的名字)以及在前几日的冲突中造成我方人员伤亡的情况,透露给了几家有影响力的外国报纸。租界工部局那边压力很大,对日本人的行为表示了‘遗憾’。”
洪帮的联络人是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声音洪亮:
“司徒老大说了,需要人手、需要船只水路,洪帮义不容辞!咱们的弟兄别的没有,就是不怕死!他小鬼子敢再来,定叫他们尝尝咱们洪家刀法的厉害!”
张宗兴默默听着,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上海及周边区域。
“舆论压力有用,但不够。日本人不会因为几篇报道就收手。我们需要更实际的行动,打疼他们。”他的目光锐利,
“他们的仓库、运输线、在租界外的小型据点,都是目标。行动要快,要狠,打完就走,让他们疲于奔命。”
他看向苏婉清:“苏小姐,你熟悉北方情况,也懂日语,以后情报分析和对外联络,要多倚重你。”苏婉清郑重点头。
婉容坐在稍远处的角落,安静地听着,手中做着一些缝补的活计作为掩护。
她没有参与讨论,但每一个字都听在耳中。
她看到的是一个不同于深宫和傀儡朝廷的世界,这里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摒弃前嫌,冒着生命危险在行动。她心中那股想要做点什么的愿望,愈发强烈。
……
《塘沽协定》的签订,如同一剂猛药,虽然暂时缓解了军事上的直接冲突,却加剧了国内政治的矛盾,也激发了更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
北平。学生的抗议浪潮并未因军警的阻拦而平息,反而转向更深层的组织化。
一些进步学生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雏形组织,开始秘密学习军事知识,讨论马克思主义,并尝试与校工、城郊农民接触,进行抗日宣传。
救亡的呼声,从街头呐喊开始向基层渗透。
上海。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由鲁迅、茅盾、夏衍等人发起,多个左翼文化团体联合成立了“中国文艺家协会”,明确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呼吁文学艺术为抗日救亡服务。
电影公司顶住压力,开始拍摄《壮志凌云》等隐含抗日主题的影片,剧场里上演着《回春之曲》等救亡戏剧。文化的阵地,悄然燃起了烽火。
西北。红军虽然仍在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中,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吸引了越来越多寻求光明的青年。
延安,如同一颗在黑夜中闪耀的星辰,虽遥远,却指引着方向。
两广。李宗仁、白崇禧利用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加快了整军备战的步伐。
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抗议,而是开始实质性扩充桂军,修建国防工事,并与福建等地的反蒋势力秘密接触,酝酿着更大的动作。
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矛盾,因对日政策的分歧而日益公开化。
……
长春,
溥仪在伪满皇宫里,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一些被严格审查后“允许”他看到的报纸,以及吉冈安直偶尔“无意”中透露的信息,都让他对外面的风起云涌有所感知。
他知道全国都在抗议《塘沽协定》,知道学生、工人们在请愿示威,知道“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在他心中翻滚。
一方面,他嫉妒,嫉妒那些可以自由表达愤怒、可以为国家呐喊的人,而他只能做一个沉默的傀儡。
另一方面,他又感到恐惧,抗日的浪潮越汹涌,他这个依靠日本人存在的“皇帝”地位就越发显得滑稽和脆弱。
他更加频繁地召见侍从,询问“皇后丧仪”的后续安排(尽管婉容“已死”多时),试图用这种形式上的忙碌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只有在夜深人静,对着苏婉清冒险送来、又被他秘密藏起的那张他与婉容早年合影时,他眼中才会流露出一丝真实的、属于“人”的痛苦与迷茫。
……
上海,
安全屋的夜晚,往往在紧张的会议和准备后,会有一段难得的宁静。
张宗兴在检查完各处岗哨后,常会看到婉容和苏婉清姐妹在仓库角落隔出的小空间里低声交谈,或是一起整理情报资料。
灯光下,婉容的侧脸柔和而专注,偶尔抬起头,与他的目光相遇,她会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个浅淡而温暖的笑容,然后迅速低下头,耳根却悄悄泛红。
张宗兴也会不自觉地移开目光,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身处险境,不应有太多杂念。但那个在枪林弹雨中被他护在怀里瑟瑟发抖,如今却努力学着坚强、眼神清澈的女子,已经在他坚硬的心防上,敲开了一丝缝隙。
苏婉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既有对姐姐找到依靠的欣慰,也有对乱世中这份情感未来的担忧。
她只是默默地将更多琐碎的工作揽到自己身上,为他们创造一些哪怕只是眼神交流的短暂空间。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情感在夹缝中悄然生长。
上海的暗涌与全国的星火交织,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在风暴眼中的人们,他们之间的信任、情谊与朦胧的爱恋,将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夜色深沉,但黎明前的黑暗中,希望与决心,如同点点星火,顽强地闪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