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落在榕华市东部,位于华河畔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朝霞中熠熠生辉。
这里不仅是榕华市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更是其迈向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核心载体。
今天,园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视察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祁国栋。
此次视察并非例行公事,而是带着明确的导向:深入了解高新区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最新进展,现场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为新一轮的创新浪潮加油鼓劲。
第一站-芯纪元半导体
祁国栋的车队首先抵达的是芯纪元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国内极少数能规模化生产28纳米及以上制程芯片的民营企业之一,是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环节。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荣博士,一位四十出头、戴着眼镜、充满书生气的海归博士,早已在门口等候。他身后是高达十级的空气净化车间,身着防静电服的工程师们正在通过观察窗监控着内部复杂的工艺设备。
“祁书记,欢迎您!”张博士上前握手,语气中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热情。
“张博士,辛苦了。我今天就是来听听你们的最新成果,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祁国栋开门见山,态度谦和。
在展厅,张博士指着最新的产品样品介绍:“我们不仅实现了28纳米制程的稳定量产,良品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特种工艺芯片、车规级芯片方面取得了突破,已经开始为多家国内龙头车企和工业巨头供货。”
祁国栋仔细询问了技术细节、市场应用和人才团队情况。
当他听到企业吸引了一批海外顶尖人才回国效力时,非常高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什么困难尽管提,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市委市政府一定当好你们的‘后勤部长’!”
走进监控中心,透过巨大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内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在平稳运行。祁国栋感慨道:“这一片片小小的芯片,承载的是国家科技自强的希望。你们在这里做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第二站-华河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
祁国栋来到了更具前沿色彩的“华河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
这里没有庞大的生产线,却汇聚了上百名顶尖的算法工程师和科学家。
实验室负责人是一位年轻的“85后”女科学家李悦。她向祁国栋演示了实验室的最新成果:一套名为“河图”的工业智能决策系统。
“祁书记,您看,我们通过融合物联网数据和AI算法,可以实时优化整个工业园区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预计能为企业降低15%以上的能耗成本。”李悦一边操作全息投影界面,一边解释。
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流变成了直观的可视化图表。
祁国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甚至坐下来,亲自体验了一下系统模拟操作。“这个系统很有前景,不仅节能降耗,更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有没有考虑在榕华市先试先用,打造样板?”
李悦兴奋地表示这正是实验室下一步的计划。
祁国栋当即对随行的市发改委主任说:“抓紧研究,拿出支持方案,这么好的技术,要尽快在榕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访了几家代表性企业后,祁国栋在高新区管委会会议室主持召开了一场简短的现场办公会。
听取完管委会主任关于园区整体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设想的汇报后,与会企业代表纷纷发言。
有的反映高端人才公寓供应紧张,有的希望加快周边商业配套建设,有的建议建立更便捷的跨境数据流动通道……
祁国栋认真记录,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最后,他做了总结讲话:
“同志们,今天看了华河高新区,我深受鼓舞,也更感责任重大。这里涌动着的创新活力,是榕华市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他的声音铿锵有力。
“市委市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照单全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人,限期解决!”
他特别强调了几点——要打造更优的创新生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创新企业,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创新人才;要推动更深层次的产学研融合。鼓励园区企业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要瞄准更前沿的领域。不仅在追赶,更要敢于领跑,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上提前布局。
“华河高新区,不仅要成为榕华的增长极,更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视察结束,已是午后。祁国栋婉拒了管委会安排的午餐,与工作人员一样在食堂用了简单的工作餐。
离开园区时,他回头望去,阳光下的华河高新区,厂房林立,绿树成荫,充满了现代感和科技感。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却有着思想碰撞的无声惊雷;这里不生产庞然大物,却创造着决定未来的核心价值。
坐在返回市区的车上,祁国栋对秘书说:“把今天企业反映的问题整理好,下发督办单。另外,通知相关部门,下周专题研究支持高新区人才发展的‘华河英才计划’升级版。”
他知道,今天的视察,不仅是鼓劲,更是压实责任。榕华市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华河高新区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他,必须为这片创新的热土,扫清障碍,注入更强大的动力。这片土地承载的,是榕华市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