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权路青云》第二十三章:细雨润物与情暖深秋
深秋的省委大院,银杏叶已染成金黄,在细雨中如同洒落的碎金。林辰站在副主任办公室的窗前,看着雨丝在玻璃上划出蜿蜒的水痕。这个季节的雨,不像夏日那般急促,而是绵绵密密,润物无声。
“林主任,这是各处室报来的下周工作计划。”小张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叠文件放在办公桌上。虽然林辰已经升任副主任,但小张仍然担任他的主要助手,这既是工作的延续,也是一种特别的信任。
林辰转过身,温和地笑笑:“先放这儿吧。最近处里同志们工作都很辛苦,特别是信息化平台升级这段时间,大家加班加点不容易。”
小张点头:“是啊,不过看到平台运行越来越顺畅,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林辰走到办公桌前,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文件:“信访处的这个分析报告写得不错,但数据支撑还可以再扎实些。你让他们补充几个典型案例,特别是问题解决前后的对比。”
“好的,我马上通知他们。”小张认真记录。
作为办公厅副主任,林辰不仅要处理分管处室的工作,还要参与整个办公厅的协调管理。这要求他必须有更宏观的视野,更细致的思考。
第一次参加办公厅领导班子会议时,林辰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他认真听取各位领导的发言,只在必要时才发表意见,但每次发言都能切中要害。
李振邦在会后特意留下他:“小林啊,现在位置不同了,看问题要更全面。既要抓好分管工作,也要着眼全厅大局。”
林辰郑重地点头:“谢谢秘书长指点,我一定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接下来的日子,林辰将大量精力用在调研和沟通上。他不仅深入分管处室了解情况,还主动与其他部门领导交流,听取他们对办公厅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个雨天的下午,林辰特意去了信访处。不是听汇报,而是直接到接访窗口,观察工作人员如何接待来访群众。
一位老大爷因为拆迁补偿问题来上访,情绪很激动。接待的年轻工作人员有些手足无措,林辰便主动上前:“大爷,您先喝口热水,慢慢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他耐心倾听老人的诉求,仔细记录要点,最后承诺:“您反映的情况我都记下了,我们会尽快核实,给您一个答复。”
老人离开时,情绪明显平复了许多。林辰转身对工作人员说:“接待群众既要讲政策,也要讲感情。有时候一句暖心话,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
这件事很快在办公厅传开。有人佩服他的亲民作风,也有人觉得副主任亲自接待上访群众“有失身份”。
李振邦知道后,却在办公厅会议上表扬了这种做法:“我们的干部就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林副主任做了个好榜样。”
随着时间推移,林辰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他发现自己最大的优势是既了解基层实际,又熟悉高层决策,能够在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一个周末的傍晚,林辰和苏雨薇难得都有空,便一起去逛新开的大型书店。书店里很安静,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语。
苏雨薇在经济学专区流连忘返,林辰则对政治理论书籍感兴趣。两人各自挑选了几本心仪的书,在咖啡区小坐。
“最近工作还顺利吗?”苏雨薇关切地问,“听说你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了?”
林辰笑笑:“挺好的。只有直接面对群众,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苏雨薇欣赏地看着他:“我就喜欢你这种踏实劲儿。不过也要注意安全,有些人情绪激动,可能会做出过激行为。”
“放心吧,我有分寸。”林辰轻轻握住她的手,“等忙过这阵子,我们休个假,去看看江南的秋色。”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被工作打断。周一刚上班,林辰就接到通知:省委决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由他担任办公室主任。
这个专项行动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林辰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制定详细方案。他特别强调:“行动要扎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以企业获得感为评价标准。”
在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林辰发现一个棘手问题:某些地区的改革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好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到位。
他决定深入基层调研,找出问题症结。在一个县级政务服务中心暗访时,他发现窗口工作人员对新政策一知半解,办事流程仍然繁琐。
“为什么不下发操作指南?”林辰问负责人。
负责人无奈地说:“指南早就下发了,但基层人员流动大,培训跟不上。”
调研回来,林辰立即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并建立视频培训系统。他还推动建立“首问负责制”,确保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这些措施很快见到成效。企业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甚至有不少外地企业慕名而来投资。
一天下午,李振邦突然召开紧急会议:“刚接到通知,国务院督查组下周要来专项督查我们的专项行动。林主任,你负责总协调。”
这又是一场硬仗。林辰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准备汇报材料,选定考察点,培训讲解人员。
督查组来的那天,整个过程顺利得出乎意料。督查组不仅高度评价了改革成效,还决定将某些做法向全国推广。
事后总结会上,李振邦难得地露出笑容:“这次督查很成功,展示了我们改革的成果。特别是林副主任,准备得很充分,应对得很到位。”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时,林辰接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秦梦雪在继续调查时,发现某些改革受益企业竟然与赵建国案子有牵连。
林辰立即约她见面。茶馆里,秦梦雪神色凝重:“我怀疑有人在利用改革洗白,甚至可能渗透进了我们的改革队伍。”
林辰心中一惊,但沉着地说:“这件事很严重,必须谨慎处理。你有什么证据?”
秦梦雪拿出一些材料:“这几家企业都是在改革中迅速壮大的,但它们的背景很可疑。更奇怪的是,它们都能很快获得各种政策支持。”
林辰仔细翻阅材料,越看越心惊。这些企业确实存在诸多疑点,而且都与某个重要人物有关系。
他将情况向李振邦做了汇报。秘书长听后久久不语,最后说:“这件事我知道了。你继续推进改革,但要更加谨慎。其他事情我来处理。”
林辰明白,秘书长是要保护他,不让他卷入太深。但作为改革的具体负责人,他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
在后续工作中,林辰更加注重审核和监督。他推动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改革红利不被滥用。
这些措施遭到某些人的反对,甚至有人开始散布谣言,说改革“开倒车”“营商环境倒退”。
林辰没有退缩,而是在各种场合耐心解释:“改革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建立更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这才是对企业和群众真正负责。”
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理解和支持。许多企业负责人表示,规范的市场环境反而让他们更有安全感,更愿意长期投资。
一个雨夜,林辰加班到很晚。回到家里,发现苏雨薇还在等他,桌上放着热了又热的饭菜。
“以后别等我了,你先吃。”林辰心疼地说。
苏雨薇温柔地笑笑:“一个人吃饭没意思。再说,我也想听听你一天的工作情况。”
两人边吃边聊,气氛温馨而融洽。林辰说起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苏雨薇不仅耐心倾听,还时常提出独到的见解。
“有时候我在想,”苏雨薇突然说,“改革就像细雨润物,需要耐心和坚持。太快太急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林辰赞同地点头:“你说得对。改革既要积极推进,也要尊重规律,注重实效。”
夜深了,雨还在下。林辰站在窗前,望着被雨水洗刷过的城市。街灯在湿漉漉的路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宛如通往未来的道路。
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但只要坚持真理,守住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到达光明的彼岸。
而窗台上的那些绿植,在雨夜的灯光下依然生机盎然,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细雨润物,情暖深秋。新的征程,正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