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来势凶猛,转眼间长安街两旁的银杏全都披上了金装。
陈默在计委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每天与文件、会议和数据为伴,偶尔被王处长叫去参加一些课题讨论,小日子过得充实而...枯燥。
“好吧,我承认,部委工作确实没有前世互联网公司那么‘刺激’——没有凌晨两点的加班零食,没有周五的啤酒派对,更没有漂亮hR小姐姐的眉来眼去。”
陈默一边整理着会议纪要,一边内心吐槽,“但是!这里有稳定的作息,食堂三菜一汤只要一块五,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担心35岁被优化了!”
办公室的收音机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午间半小时》节目,讨论着即将实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
王师傅一边听一边摇头:“改来改去,还不是那么回事儿。”
刘芳大姐则兴奋地跟另一个女同事讨论着昨晚的《综艺大观》:“倪萍真是越来越漂亮了!那个新主持人周涛也不错!”
陈默听着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对话,会心一笑。
这时,通讯员抱着一摞信件走进办公室:“信来了啊!有谁的自己拿。”
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让习惯了微信的陈默总觉得有些穿越感。
他随手翻看了一下,突然眼睛一亮——有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信封上是清秀而有力的字体,写着“国家计委综合处 陈默收”。
“上海?谁会给我写信?”陈默好奇地拆开,落款处赫然写着“林薇”两个字。
“哟呵,林大小姐居然舍得动笔写信了?”陈默内心惊讶,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信的开头就是典型的林薇风格:
“陈默同志:听说你如愿以偿进入国家计委,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公务员,首先表示‘祝贺’(此处应有掌声),想必你现在过得很充实吧?每天读读报纸,喝喝茶,开开会,提前过上了退休老干部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呢!”
陈默忍不住笑出声,内心os:“这丫头,嘴还是这么毒,我在这为国家经济建设呕心沥血,到她嘴里就成了提前退休?”
信纸整整写了五页,前面两页都是这种“冷嘲热讽”,但从第三页开始,画风突变:
“最近在听一位复旦经济学院教授的讲座,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尽快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我觉得很有启发,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你不是一向自诩‘经济学天才’吗?说说你的高见?”
接着林薇详细阐述了教授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看得出来,她在复旦这一年进步神速,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死记硬背的高中女生了。
信的结尾又恢复了调侃语气:“当然,如果你太忙(或者太懒)没时间回信,我也完全理解,毕竟部委工作那么‘繁重’,是吧?”
陈默笑着摇摇头,把信仔细收好。
正好下午没什么紧急任务,他拿出稿纸,准备给林薇回信。
“林薇同学:来信收悉,首先感谢你对国家公务员工作的‘高度评价’...”陈默下笔如有神,先是调侃了林薇一番,然后认真分析起她提到的观点。
“关于金融自由化问题,你那位教授的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忽略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
陈默结合前世记忆中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写得深入浅出。
他最后写道:“改革需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顺便问一句:复旦食堂有没有北大好吃?我很怀念学一食堂的宫保鸡丁。”
信寄出后不到一周,陈默居然接到了林薇打来的电话——看来这丫头是等不及回信了。
“喂?陈默吗?”电话那头的声音故作轻松,“收到我的信了吗?是不是被我的问题难住了,所以迟迟不回信?”
陈默都能想象出她挑眉的样子,笑道:“林同学,你的信我收到了,回信应该已经在路上了。至于问题难不难...等你看到回信就知道了。”
“哼,吹牛!”林薇哼了一声,但语气中透着期待,“你们计委最近忙什么呢?是不是整天开会学习文件精神啊?”
陈默内心os:“这丫头,明明就是想打听我的生活,偏要摆出一副嘲讽架势。死傲娇!”
他简单说了说自己的工作,故意透露了一些参与重要课题研究的事情,听得林薇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哦...还不错嘛。”她语气稍微软化,“所以你不是整天喝茶看报纸啊?”
“偶尔也喝咖啡。”陈默一本正经地说,“速溶的。”
电话那头传来林薇的笑声,虽然很快收住了,但陈默还是听到了。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大学生活,林薇说起复旦的趣事,陈默分享北京的见闻。
虽然嘴上都在互怼,但气氛融洽。
挂掉电话后,刘芳大姐好奇地问:“小陈,女朋友啊?听声音是个姑娘。”
陈默连忙摆手:“不是不是,高中同学,在复旦上学。”
王师傅在一旁插话:“复旦好啊!上海最好的大学!小陈你这同学厉害啊!”
陈默只是笑笑,内心却有些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那个在高中教室里和他争辩的少女,已经成长为能够探讨宏观经济的大学生了。
令他意外的是,仅仅过了四天,他就收到了林薇的回信——这速度在1993年的邮政系统中堪称神速。
信的开头就是斗志昂扬的宣战:
“陈默!你的回信我收到了!不得不说,有些观点确实有点道理(只有一点点!),但我找到了新的理论支持!复旦图书馆的藏书比北大丰富多了,我最近在读...”
整整八页信纸,密密麻麻的字迹,引经据典,驳斥陈默的观点并提出新的论证。
信的结尾写道:“等着!我很快就能在学术上超越你!pS:复旦食堂比北大的好吃多了!特别是小笼包,你们北方人根本做不出来!”
陈默看着信,忍不住笑出声。
这丫头,明明就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持联系,偏要搞得像学术论战一样。
“这关心人的方式真是别致。”他摇摇头,内心却感到一丝温暖,“不过,有这样一个对手兼朋友,感觉确实不错。”
他注意到信封里还有一张小卡片,上面是外滩的风景照,背面写着:“上海变化很大,有空可以来看看——当然,如果你请得下假的话,听说部委管得很严?”
陈默把卡片收好,准备下次去上海出差时带上——他记得前世资料显示,浦东开发正在加速,计委也许很快会组织去上海调研。
回信时,他特意找到一张北京故宫的明信片,写上:“北方面食才是王道!另:关于你提出的新观点,我有以下不同意见...”
一场横跨京沪两地的学术斗法就此展开,书信往来间,两个年轻人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
而这一切,都被办公室的同事们看在眼里。
刘芳大姐悄悄对王师傅说:“我看啊,根本不是普通同学关系。哪家普通同学一周两封信的?”
王师傅咂咂嘴:“年轻真好啊!想当年我追我家那口子,也是一天一封信...”
陈默假装没听见,低头继续写他的回信,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在这个没有微信和视频通话的年代,纸质书信带来的期待感和惊喜感,是后世难以体会的。
而有一个能够与你旗鼓相当、互相促进的知己,更是人生一大幸事。
“林薇啊林薇,”陈默心想,“就让我们在这场学术较量中,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