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在关税博弈中失利后,并未收敛霸权行径,反而将矛头转向全球能源命脉——半个月后,中东E国突然爆发武装冲突,亲A国的反对派武装在A国暗中支持下,对政府军控制的石油产区发起进攻,宣称“要夺回被‘外国势力’掌控的能源资源”。消息传出,国际油价单日暴涨12%,A国国防部随即宣布“应E国反对派请求,向其提供军事顾问与武器援助”,实则通过代理人战争,试图掌控E国日均200万桶的石油产量,以此要挟依赖中东石油的c国等新兴经济体。
此时的高小凤正在斐济考察海岛储能基站选址,情报部门传来的卫星图像显示,A国的c-17运输机正频繁往返于E国边境机场,运送装甲车与防空导弹;反对派武装已占领E国南部两座大型油田,切断了政府军向c国的石油运输线路。c国能源部长紧急致电高小凤,语气焦灼:“E国石油占我国进口量的18%,若供应中断,国内化工、交通行业将受重创,高总,能不能想想办法?”
高小凤站在斐济的海滩上,望着远处的油轮缓缓驶过,心中已有谋划。她没有直接调动联盟力量,而是拨通了“全球安全协作网络”的加密电话——这一网络由联盟牵头,联合多个国家的退役特种部队、安保机构组成,专为维护海外能源合作项目安全而设。“通知‘猎豹’小队,48小时内抵达E国北部政府军控制区,目标是协助政府军稳定核心油田控制权,同时联系E国反对派中的温和派将领,瓦解其内部指挥体系。”
指令下达后,隶属“猎豹”小队的20名成员迅速从全球各地集结,搭乘民用包机秘密进入E国。这些成员曾是各国特种部队的精英,熟悉中东地形与作战模式,抵达后立刻与E国政府军参谋长穆萨建立联系,制定了“双线行动”计划:一方面,协助政府军构建油田防御体系,利用无人机侦查反对派武装的补给线路,精准打击其弹药库;另一方面,通过E国当地部落领袖牵线,与反对派中的二号人物哈立德会面——哈立德本就对A国只提供武器却克扣石油收益不满,“猎豹”小队抓住这一矛盾,承诺若其倒戈,联盟将协助E国重建石油产业,保障部落的能源分红。
三天后的深夜,哈立德率部发动“兵谏”,控制了反对派的指挥中心,宣布“停止内战,与政府军共同维护国家能源主权”。A国派驻的军事顾问仓皇撤离,反对派占领的两座油田重新回到政府军手中。消息传到白宫,A国总统气得砸碎了办公室的地球仪,却无力挽回——E国局势突变,其通过代理人掌控石油的计划彻底破产。
但高小凤并未止步。她深知,只有让E国石油重新流向需求国,才能彻底打破A国的能源要挟。她协调联盟能源贸易部门,与E国政府、c国石油公司签订三方协议:E国以优惠价格向c国供应石油,联盟则提供5亿美元低息贷款,帮助E国修复战争受损的输油管道与炼油厂;同时,联盟的技术团队进驻E国油田,引入智能开采设备,将石油开采效率提升15%,既保障c国的能源供应,又增加E国的石油收益。
当第一艘满载E国石油的油轮抵达c国港口时,c国能源部长专程登船迎接,对着镜头感慨:“这不仅是一船石油,更是‘中国方案’带来的能源安全保障。”国际油价随之回落,A国试图通过操控石油价格施压的计划再次落空。而E国政府为感谢联盟的帮助,主动提出将未来10年的石油出口份额中,优先分配20%给中国与c国,彻底巩固了双方的能源合作。
消息传到A国,国会参议院召开听证会,议员们激烈抨击政府的“中东能源战略失败”,认为其“既失去了E国的石油控制权,又让联盟进一步巩固了在新兴市场的影响力”。A国国务卿在听证会上支支吾吾,始终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手握军事优势,却一次次在与联盟的博弈中败下阵来。
高小凤站在斐济的储能基站工地上,看着工人将最后一组储能电池安装到位,心中了然:A国信奉“武力至上”,以为靠代理人战争就能掌控能源;而“中国方案”靠的是“利益联结”——帮E国稳定局势、助c国保障能源、让联盟获得合作机会,每一方都能在合作中受益。这种“共赢”的逻辑,远比武力要挟更有生命力。
她掏出手机,给祁同伟发去E国油田恢复生产的照片,配文:“A国想靠战争抢石油,却忘了人心比武器更重要。下一站,我们去非洲,推进‘光伏+石油互补’项目,让更多国家摆脱能源霸权的束缚。”祁同伟很快回复:“国内已与非洲三国达成初步意向,技术团队已整装待发,就等你制定详细方案。”
夕阳下,斐济的储能基站开始试运行,蓝色的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储存进电池组,为海岛的夜晚提供稳定电力。高小凤知道,这场与A国的能源博弈,不是终点——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用合作代替对抗,用共赢化解分歧,“中国方案”就能在全球舞台上不断前行,让霸权主义的图谋一次次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