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的反击,狠辣而精准,却并未如他所愿那般将陈昂彻底卷入泥潭,反而暴露了自身的存在,让那场人为的“时疫”及其背后的嫁祸阴谋大白于天下。尽管没有直接证据链指向钦天监最高层,但邪阵的手法与不良人的牵连,已足以让朝野中对袁天罡的质疑之声鹊起。
李治在陈昂呈上证据后,震怒异常。他虽年轻,却非愚钝,岂能容忍有人为了一己私利,罔顾全城百姓性命,更企图构陷国之柱石?他当即下旨,严查此事,涉事不良人一律下狱,并下诏申饬钦天监监管不力。这是李治登基以来,第一次对袁天罡及其势力表现出如此强硬的态度。
然而,袁天罡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岂是区区一道诏书就能撼动?他迅速断尾求生,推出几名下属顶罪,自身则称病不出,暂避锋芒。朝堂上的风波,在长孙无忌等人有意无意的调和下,看似逐渐平息,但水面下的暗涌却更加湍急。
陈昂深知,经此一役,他与袁天罡已彻底撕破脸,再无转圜余地。袁天罡暂时退避,绝非认输,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更致命的时机。而他自己,也因这次强势反击,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排斥感,仿佛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粘滞,运转真元时,能察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天地压制。
“打破宿命”的任务进度,因这次挫败袁天罡的阴谋、稳定朝局而有所推进,系统提示累计奖励又增加了少许,但距离最终完成,依旧遥远。陈昂明白,李唐王朝的宿命,贯穿初唐、武周直至中唐,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可以轻易扭转。他的对手,不仅仅是袁天罡,更是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本身。
他不能急,必须像最有耐心的棋手,布局于百年之前。
接下来的日子,陈昂变得更加低调。他不再轻易介入具体的朝堂争端,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两件事上:一是继续引导李治。他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探讨历史兴衰、分析经典案例,潜移默化地培养李治独立思考和驾驭群臣的能力,鼓励他提拔寒门才俊,逐步稀释长孙无忌等关陇门阀的影响力。二是通过隐秘渠道,悄然布设更长远的信息网络和人才种子,这些暗线如同沉睡的火山,或许在十年、二十年后才会爆发能量。
与此同时,感业寺那边的线,也在他不着痕迹的牵引下,缓缓收拢。李治对武媚娘的欣赏与依赖与日俱增,虽因礼法所限,暂时无法将其接入宫中,但私下里的咨询与情感交流已非秘密。武媚娘的政治智慧和对权力的渴望,在李治提供的这个特殊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和锻炼。她如同一株蔓藤,开始悄然缠绕着年轻的帝王,向上生长。
袁天罡虽称病不出,但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他恨陈昂入骨,却也更加忌惮。陈昂这种不求一时之功、着眼于长远大势的定力,让他感到一种深沉的恐惧。他意识到,与陈昂的争斗,很可能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甚至更久的持久战。他必须调整策略,不能再用短促突击的方式,而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布局。
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天命”的研究和对不良人体系的深度掌控中,同时,他也开始秘密搜寻古籍中关于“异数”、“破界者”的记载,试图找到陈昂力量的根源和弱点。他甚至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推演着如果武媚娘真的得势,会对李唐江山产生何种影响,自己又该如何在那种局面下,维护李氏的正统。
两个超越时代的对手,一个试图引导历史流向新的出口,一个誓死守护既定的天命轨迹,他们的博弈,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蔓延到了整个时间线的尺度上。长安城的繁华之下,一场决定未来百年气运的无声战争,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陈昂站在永乐坊的小楼上,望着星空下巍峨的宫城。他知道,属于李治和武媚娘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无数的风浪:废后立后、二圣临朝、乃至武周代唐……而袁天罡,这个服下了长生药的存在,将会如同幽灵般,贯穿这漫长的岁月,成为他完成系统任务道路上最顽固的绊脚石。
“路漫漫其修远兮……”陈昂轻声低语,眼中没有丝毫急躁,只有如深渊般的平静与坚定。他的身影仿佛与这夜色融为一体,成为了这座古城漫长历史中,一个沉默而关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