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为白石村镀上一层淡金色的轮廓。村尾小院的厢房内,一场标志着团队进入新阶段的会议正在举行。与会者依旧是四人:沈清徽、陈砺、王婆子,以及已完全融入的周瑾。
气氛与往日略有不同。周瑾不再是客居或新晋,而是带着连夜整理好的技术笔记和初步账目坐在其中,神情专注而坦然。陈砺依旧沉默护卫在侧,但看向周瑾的目光里,那丝审视已转化为默认的认可。王婆子则是一脸“自家队伍又壮大了”的与有荣焉。
沈清徽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的并非宏大蓝图,而是周瑾刚刚呈上的账目摘要,以及几张关于“自动控温装置”和“气压平衡补水阀”的下一步试验计划。
“今日请诸位来,一是通晓近况,二是明确后续职责,以便更高效行事。”沈清徽开门见山,声音清晰平稳,“周先生已将近期收支理顺,账目清晰,日后便循此例,由周先生主理内务账目。”
王婆子闻言,立刻笑道:“这可太好了!老婆子我数那些铜钱碎银,头都大了两圈,有周先生这等读书人打理,再妥当不过!”她这话说得真心实意,管理账目确实非她所长。
周瑾微微欠身:“分内之事,必力求清晰无误。”
沈清徽点头,继续道:“此外,技术研发一途,乃我等立身之本、开拓之基。周先生既已担此重任,日后所有与香料提纯、器械改良、乃至水利农具相关的研究、试验、制图、物料清单,皆由周先生统筹。王婆婆。”
她看向王婆子:“周先生所需之特殊物料、工具,无论本地采买还是外地寻访,需你全力配合,打通渠道。”
“没问题!”王婆子拍胸保证,“需要什么,周先生你尽管开口!老婆子我别的不行,门路还是有一些的!”
“陈砺,”沈清徽转向身侧,“工坊、院落、后山资源点的安全,依旧是你职责重心。此外,周先生若需上山勘探地形、测试器械,或其研发之物需护卫转运,你的人手需随时能调动,确保万无一失。”
陈砺抱拳,言简意赅:“明白。”
分工在已有的默契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权责清晰,衔接顺畅。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基于实际工作需求的安排。
沈清徽环视三人,语气沉稳而有力:“如今,我们四人,便是一个整体。我负责谋划方向,协调各方;陈砺主外,执掌武力,护卫根基;王婆婆主络,掌控信息,通达商路;周先生主内,钻研技术,理清财货。各展所长,互为臂助。”
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桌上那几张技术图纸。
“眼下,‘自动控温’与‘自动补水’两项目标,便是我们技术团队的首要攻坚任务。此二事若成,不仅香露品质可更上一层,更能验证一套全新的‘自控’理念,其意义,远不止于几盒香膏。”
周瑾眼神灼灼,接口道:“姑娘所言极是!属下已有了更清晰的试验步骤,稍后便与王婆婆商议所需物料清单。”
王婆子立刻响应:“好好好,周先生你写下来,我下午就去打听!”
陈砺虽不言,但微微颔首,表示安保已就位。
看着眼前这幕——技术核心明确方向,情报总管积极对接,武力保障无声支持——沈清徽心中笃定。这个小小的团队,终于从依靠个人魅力和临时安排的草创阶段,迈入了权责分明、协同作战的新时期。
“前路或许仍有波折,李地主之辈亦不会坐视我们壮大。”沈清徽最后说道,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沉静的信心,“然,内部稳固,方向明确,技术在手,便无惧风浪。愿我等同心协力,不仅守成,更要开拓,将这白石村的基业,扎实地推向更远。”
没有豪言壮语,但清晰的架构、共同的目标和彼此间逐渐深厚的信任,让在座三人都感受到了坚实的力量。
“姑娘(主子)放心!”三人齐声应道,语气中充满了干劲。
会议结束,王婆子立刻凑到周瑾身边讨论采买细节;陈砺默默出门,安排当日的巡逻布防;周瑾则回到他的设计间,准备细化试验方案。
小院依旧忙碌,却比往日更多了一份井然的秩序和内在的凝聚力。
是夜,月华如水。
沈清徽坐在窗边,桌上是周瑾提交的、条理清晰的账目汇总,以及他对于“感温铜管杠杆风门”方案的详细论证草稿。
她提笔,蘸墨,翻开了那本厚重的日记。清辉落于纸面,映照着她沉静而专注的眉眼。
笔尖落下,字迹从容:
【辛酉年 季夏 望日 晴,夜微凉】
架构初定,权责已明。周瑾确为良才,技术内政皆可倚重,心志亦同。陈砺忠勇,王婆灵通,核心四人,雏形已成。
自动控温、补水二器,乃技革之始,意义非凡。若能成,则理念可证,根基更固。
资本渐厚,内部砥定,外部之敌(李氏),其觊觎之心日盛,冲突或在所难免。
笔锋在此稍顿,墨迹凝聚,仿佛在积蓄力量。
她抬眼,目光沉静地望向窗外夜色中朦胧的村落轮廓,那里有安睡的百姓,也有潜在的对手。
随后,她缓缓写下最后一句,为这奠定基业、团队成型的关键阶段,画上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节点:
棋局已备,棋子已活。下一步,该让这白石村,按我的规矩来了。
合上日记,吹熄灯火。
月光满室,清冷而明亮。
属于沈清徽的时代,随着内部架构的稳固与技术野心的勃发,正式进入了主动布局、蓄势待发的新篇章。平静之下,变革的暗流已开始加速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