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府城的街道早早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青石板路被清水冲刷得发亮。从城门到府衙前的广场,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沿街的店铺门口摆着各色果蔬,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红薯的甜糯和玉米的焦香——这是苏墨和周砚提议举办的岭南第一届丰收节,邀请各地百姓带着自家的丰收成果,齐聚梧州府,共庆丰年。
天刚蒙蒙亮,城外就传来了络绎不绝的脚步声。清溪乡的村民们推着装满双季稻的独轮车,车头上插着“清溪双季稻,亩产六十石”的木牌;石崖村的猎户们背着沉甸甸的红薯,扛着金黄的玉米穗,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还有其他村落的百姓,带来了饱满的粟米、硕大的瓜果,甚至牵着用红薯玉米喂养得膘肥体壮的家禽家畜,浩浩荡荡地走进城来。
苏墨和周砚身着便服,站在城门旁迎接大家。看到周老实推着一车新米走来,苏墨笑着迎上去:“周里正,今年的双季稻收成不错啊!”
周老实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得合不拢嘴:“托苏大人的福!今年两季收下来,我家五亩田收了三百石米,比往年多了两倍还多!这不,特意装了最好的一斗米,给大人和乡亲们尝尝鲜!”
老石爷也带着石崖村的村民走来,手里捧着一个足有洗脸盆大的红薯:“苏大人,周医官,你们看这红薯!这是我们村种的‘红薯王’,足足有十斤重!今天特意带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山里的新收成!”
周砚接过红薯,掂量了掂量,赞叹道:“老丈真是好手艺!这红薯长得这么好,煮出来一定又甜又面。”
随着各地百姓陆续进城,府衙前的广场渐渐热闹起来。苏墨让人在广场上搭起了数十个展台,每个村落一个,展示各自的丰收成果。清溪乡的展台上,金灿灿的双季稻堆成了小山,旁边摆着装满新米的陶罐;石崖村的展台上,红薯、玉米堆得像小山,还有村民现场烤着红薯,香甜的气味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其他村落的展台上,各色果蔬、粮食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广场中央,搭起了一个高台,台上摆着桌椅,供苏墨和周砚与百姓们交流。苏墨走上高台,拿起话筒(用铁皮制成的简易传声筒),声音洪亮地说道:“各位乡亲们!今天是岭南的第一届丰收节,看到大家带着这么多丰收的成果,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这丰收,是大家辛勤劳作的结果,也是我们岭南安定繁荣的见证!”
台下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有村民喊道:“苏大人,没有您推广新粮种、兴修水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收成!您是我们的大恩人!”
“是啊是啊!”众人纷纷附和,“苏大人英明!周医官慈悲!”
周砚也走上高台,笑着说道:“各位乡亲们,丰收离不开大家的汗水,也离不开大家的信任。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广更多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让岭南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好庄稼,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话音刚落,广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苏墨让人把各地的丰收成果搬到高台上,一一展示给大家看:“这是清溪乡的双季稻,一年两收,亩产六十石;这是石崖村的红薯玉米,耐旱耐贫瘠,亩产数百斤;还有这些瓜果蔬菜,都是大家精心培育的成果。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这些好种子、好技术推广到岭南各地,让所有百姓都能丰衣足食!”
展示结束后,丰收节的重头戏开始了——美食分享会。百姓们纷纷拿出自家的丰收成果,现场制作美食。清溪乡的村民们支起大锅,煮起了新米粥,还做起了香喷喷的米饭;石崖村的村民们烤着红薯、煮着玉米,还把红薯磨成粉,做成了甜糯的红薯饼;其他村落的村民们也各显身手,有的做粟米糕,有的做瓜果沙拉,还有的现场宰杀家禽,做起了丰盛的菜肴。
苏墨和周砚也加入了其中。苏墨跟着清溪乡的村民学做米饭,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很快就掌握了窍门;周砚则帮着石崖村的村民烤红薯,还教大家如何控制火候,让红薯烤得外焦里嫩。
“苏大人,您尝尝我做的红薯饼!”一名妇人端着一盘刚做好的红薯饼,递到苏墨面前。
苏墨接过一块,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口中化开,忍不住赞道:“好吃!又甜又香,比城里的糕点还美味!”
周砚也尝了一块玉米饼,点头道:“这玉米饼带着淡淡的清香,口感筋道,真是不错。”
广场上,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种植经验。清溪乡的村民向石崖村的村民请教红薯玉米的种植技巧,石崖村的村民则向清溪乡的村民学习双季稻的培育方法,气氛热烈而融洽。
就在这时,广场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捕快匆匆跑来,向苏墨禀报:“大人,有几个外地商人,想要高价收购我们的双季稻种和红薯玉米种,还说要把种子卖到外地去!”
苏墨眉头一皱,跟着捕快来到广场外。只见几名身着锦袍的商人,正围着清溪乡的村民,想要购买他们的双季稻种:“老乡,你这稻种多少钱一斤?只要你肯卖,价格好商量!我们出十倍的价钱!”
周老实摇了摇头:“不行!这稻种是苏大人推广给我们的,我们要留着自己种,还要分给其他乡亲,不能卖给你们!”
“十倍的价钱都不卖?”一名商人不死心,“十五倍!只要你肯卖,我们给你十五倍的价钱!有了钱,你还愁没有粮食吃?”
苏墨走上前,沉声道:“各位商人,这些种子是岭南百姓的希望,是用来改善民生的,不是用来谋取暴利的。双季稻种和红薯玉米种,我们会免费分发给岭南各地的百姓,不会卖给你们高价转卖。”
那名商人上下打量着苏墨,见他气度不凡,又听捕快称呼他为“大人”,心中一惊,但仍不死心:“大人,我们也是做正经生意的。这种子卖到外地,也能让更多人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让更多人受益?”苏墨冷笑一声,“你们高价收购,再高价卖出,受益的只有你们自己,受苦的是那些买不起种子的百姓。这些种子,我们会统一管理,免费推广,让岭南的每一位百姓都能种上高产作物,这才是真正的让更多人受益!”
几名商人见状,知道再纠缠下去也没有用,只能悻悻地离开了。
解决了商人的纠缠,广场上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夕阳西下,广场上点燃了篝火,百姓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有人唱起了丰收的歌谣,歌声悠扬;有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姿奔放;孩子们则围着篝火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
苏墨和周砚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周砚端起一杯玉米酒,递给苏墨:“苏兄,你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岭南——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其乐融融。”
苏墨接过酒杯,与周砚碰了一下,一饮而尽:“是啊,这才是为官者的初心。以前我们破获贪腐案、击退境外势力,都是为了守护这份安宁。现在,推广新粮种、兴修水利,也是为了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周砚说道,“比如整顿市集,防止商人囤积居奇;修建学校,让孩子们有书可读;改善医疗,让百姓们有病可医。”
苏墨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是啊,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坚守本心,携手并肩,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就一定能实现。岭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篝火熊熊,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月光洒在梧州府的街道上,与灯笼的光芒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百姓们的欢笑声、歌声、舞蹈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丰收的赞歌,也谱写着岭南安宁繁荣的新篇章。
苏墨和周砚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使命还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能看到百姓们幸福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守护着岭南的安宁,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