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根据你的要求创作的第六卷第94章。
---
第六卷:青山不墨
第九十四章:从企业家到思想者的蜕变
持续的自我修养如同静水深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林静。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具体问题、制定商业策略,而是开始尝试跳出“静心坊”的边界,以更宏观的视角,去思考行业、时代乃至生命价值的本质联系。一种从“企业家”到“思想者”的蜕变,正在她身上悄然发生。
这一转变,在她受邀参加的一次高端经济论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论坛主题是“不确定时代下的企业韧性”。当其他企业家大多在分享如何优化供应链、开拓新市场、进行数字化转型时,轮到林静发言,她却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各位同仁,谈到韧性,我们往往关注技术的韧性、模式的韧性、资金的韧性。”林静的声音平和而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但我想分享的是,企业最根本的韧性,可能来自于其价值锚点的清晰度,以及其与人类深层需求的连接强度。”
台下有些细微的骚动,不少听众露出了感兴趣的神情。
“我们的‘静心坊’源自传统养生行业,”她继续道,“我们经历过市场乱象,也面临过合成技术的冲击。但我们最终发现,让我们稳住阵脚并持续发展的,不是某一款爆品,也不是某种营销模式,而是我们始终锚定的几个核心价值: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对传承的责任,以及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让人们获得一种更健康、更从容、更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她引用了“御炎复元膏”的“扶元固本”理念:“这不仅是对产品功效的描述,也可以是一种企业哲学。在快速变化、充满焦虑的时代,企业和个人或许都需要‘扶元固本’——找到那些不变的根本,比如诚信、比如匠心、比如对用户健康的真诚承诺。守住这些‘元’和‘本’,我们才能在各种‘颠覆’和‘不确定性’中,拥有真正的定力。”
她进一步谈到:“我们从阿胶糕起步,延伸到八大膏方,再到‘1314爱的陪伴’私护系列,表面是产品线的拓展,内核却是在回应现代人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健康维度上的深层需求。这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种探索——探索古老智慧如何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探索一个商业组织如何成为传递健康、温暖和力量的载体。”
她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却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沉静的思考,赢得了在场众多资深企业家和学者的赞许目光。论坛结束后,好几位学者主动与她交换联系方式,希望就“企业价值哲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回到公司,林静的这种思想蜕变,也开始影响她的管理方式和战略思考。
在一次关于是否要大幅降价抢占市场份额的激烈争论中,双方各执一词。林静在听取了所有意见后,没有立即做出决策,而是提出了一个看似与议题无关的问题:“大家还记得我们‘静心坊’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会场安静下来。
“静心,不仅是对产品火候的要求,更是对我们自身心态的要求。”她缓缓说道,“在诱惑和压力面前,我们是否能‘静’下来,回归初心思考:降价短期内可能带来份额,但长期是否会伤害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质认知和品牌价值?是否会迫使我们在原料上妥协,背离我们‘真材实料’的根本?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市场份额的数字,还是用户发自内心的信任和依赖?”
她的话让躁动的会议室逐渐冷静下来。她接着说:“我不是反对竞争,而是主张一种更有智慧的竞争。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通过‘社区康养驿站’提供更深入的服务,如何通过‘静心云巢’提升代理的专业能力,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上。我们要竞争的,是谁能更懂用户,谁能提供更整体的健康解决方案,谁更能赢得人心。这才是我们‘扶元固本’的竞争策略。”
这种从“道”的层面进行引领,而非仅仅在“术”的层面进行裁决的方式,让核心团队感受到了林静身上发生的变化。程致远私下对赵霖感慨:“林总现在看问题,更像一个布道者或者哲学家了。她不仅在管理企业,更在塑造这个组织的灵魂。”
就连女儿妞妞也感受到了妈妈的变化。一天晚上,妞妞看着在书房凝神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林静,好奇地问:“妈妈,你现在看的书好深奥,你都成思想家了。”
林静放下书,将女儿搂入怀中,温柔地说:“妈妈不是思想家,妈妈只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人,理解我们做这一切的意义。只有这样,妈妈才能带着‘静心坊’,走得更远,也更稳。”
她望向窗外无垠的夜空,心中一片澄明。企业家的职责是创造利润、管理组织;而思想者的追求,是探寻规律、构建意义、启迪人心。当她开始将这两种身份融合,她便不再只是一个商业故事的缔造者,更在尝试为一个品牌注入历久弥新的灵魂,为一段商业旅程赋予超越商业本身的价值光芒。这,正是通往“百年企业”梦想之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次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