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继续第七卷的旅程。这是第103章。
---
第七卷:四海承风
第103章:产品的本地化适应与调整
当法规调研团队在条文中披荆斩棘时,赵霖领导的研发部门也迎来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摆在实验室工作台上的,不再是熟悉的国内版膏方,而是针对东南亚市场准备的一系列小样。空气中弥漫着草本香气,也弥漫着一种谨慎探索的氛围。
“林总,程总,这是我们根据前期调研,为新加坡市场准备的几款改良小样。”赵霖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展示着几个晶莹的膏体样品。“挑战比我们预想的要具体。”
他拿起一款“精力膏”改良版:“首先是口味。东南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普遍偏好更清新、 less sweet(不那么甜)的口感。我们尝试降低了冰糖和麦芽糖的比例,增加了些微的柠檬草和香兰叶提取物,带来一丝清爽的余韵。但这需要平衡,不能掩盖阿胶本身和核心药材的风味。”
接着,他指向另一款“祛湿茶”样品:“其次是形态和饮用习惯。国内我们多是茶包或散装,但新加坡白领生活节奏快,更习惯即饮的冷泡茶或便携浓缩液。我们正在试验将‘祛湿茶’和‘sou茶’做成浓缩精华滴剂或冷泡茶包,方便他们加入矿泉水或苏打水中随时饮用。”
林静拿起一款颜色略浅的“驻颜膏”小样,仔细端详。赵霖解释道:“这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审美。东南亚常年炎热,消费者倾向于质地更轻薄、吸收更快的护肤品。我们对‘驻颜膏’的膏体进行了优化,使其更清爽易吸收。同时,在功效宣传上,我们会更侧重于‘提亮’、‘均匀肤色’、‘抗氧化’,这与当地追求光洁、健康肤色的审美更契合,而暂时弱化国内强调的‘祛黄’、‘淡斑’等概念。”
程致远敏锐地抓住了关键:“那么,我们核心的‘御炎复元膏’和‘1314爱的陪伴’系列呢?这些涉及更复杂中医理论的产品,如何让本地消费者理解并接受?”
赵霖深吸一口气,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正是我们与营销团队正在紧密合作的课题。‘翻译’而非‘硬销’。比如‘御炎复元膏’,我们不会直接说‘扶元固本’,而是会聚焦于现代人普遍能理解的‘缓解慢性疲劳’、‘增强精力耐力’、‘支持免疫健康’这些具体场景。我们会用更直观的图表和科学语言,解释其成分如何作用于身体的能量代谢和应激系统。”
“至于‘1314爱的陪伴’私护系列,”赵霖继续道,“我们需要格外注意文化敏感度和表达方式。在营销上,我们会更侧重于‘女性日常呵护’、‘提升生活品质’、‘亲密关系润滑剂’等更柔和、更具普世性的概念,避免过于直白或可能引起尴尬的表述。产品本身的核心成分和功效不变,但讲述故事的角度需要调整。”
林静仔细品尝了一款改良后的“学霸膏”样品,口感确实比国内的更清爽一些。她放下样品,沉思片刻,说道:
“赵霖,你们做得很好。这种本地化,不是妥协,而是尊重和融入。就像水流入不同的容器,会呈现不同的形状,但其本质依然是水。我们产品的核心功效、对品质的坚守,这些‘本质’绝不能变。变的,只是让它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的‘形态’。”
她环顾实验室里忙碌的研究员们,语气坚定:“我们出海,不是简单地把国内产品搬过去,而是要真正理解并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这个过程,反过来也会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产品本身的普适性和创新可能性。也许,为东南亚市场开发的清爽版‘精力膏’,未来也会受到国内一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呢?”
程致远补充道:“而且,这种基于扎实调研的本地化,是我们与国际大牌竞争的关键差异化优势。它们可能是标准化的全球产品,而我们是‘Glocal’——全球视野,本地深耕。这份用心,消费者是能感受到的。”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研发部与初步组建的海外营销团队进行了多轮碰撞。他们邀请了数位常驻新加坡、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体验官进行盲测,收集他们对口味、包装、概念表述的第一手反馈。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记录本上写满了各种配方的微调数据和口感描述。
这是一个反复打磨的过程,充满了尝试与修正。但每个人都清楚,唯有经过这番精雕细琢,承载着东方智慧的“静心坊”产品,才能真正跨越文化与口味的差异,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产品的适应,更是品牌与不同世界对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