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ymatter】那条破天荒的、关于“持刀手法和无菌操作习惯很专业”的简短表扬,像一颗被精心计算过当量的深水炸弹,悄无声息地投入林夕看似平静的心湖。水面之上,她的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养伤、休整、对着数位板发呆;水面之下,巨大的冲击波却层层扩散,余韵悠长,搅得她内心深处日夜不宁,思绪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漾开一圈又一圈难以平复的涟漪。
然而,现实的稿期却从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心绪不宁而放缓脚步。编辑的催命符依旧准时在手机屏幕上闪烁,新的剧情更是毫不客气地卡在了一个更为复杂艰深的医学细节上——这一次,是关于严重创伤后引发的神经源性休克,在不同阶段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区别。
林夕对着搜索引擎里搜罗出的海量信息,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网络上的资料众说纷纭,甚至彼此矛盾;专业的医学书籍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让她眼花缭乱的术语和缩写,看得她太阳穴突突直跳。她瘫在电脑椅上,第N次抓了抓本就有些凌乱的头发,发出一声哀嚎,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被庞大而精密的医学知识体系所支配的恐惧和无力感。
她的目光在混乱的浏览器标签页和参考资料之间游移不定,最后,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再一次不由自主地、鬼使神差地,飘向了那个让她心情复杂、又“恨”又……或许隐隐已经产生了一丝依赖的Id——【Graymatter】。
硬着头皮,指尖带着点微不可察的颤抖,她点开了那个无比熟悉的私信对话框。上一次鼓起勇气的请教,虽然开头尴尬得让她脚趾抠地,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对方提供的专业解答堪称雪中送炭。或许……可以再试一次?毕竟,死马当活马医,不是吗?
她斟酌着用词,小心翼翼地敲下了一行字,仿佛生怕语气不对就会惊扰到屏幕那头那个不知是人是“神”的存在:
【栗子(作者)】:“Graymatter先生,再次冒昧打扰。关于创伤后神经源性休克的中期临床表现和体征,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不同来源的说法似乎不太统一,让我有些困惑。不知您是否方便,能从专业角度,为我简要而清晰地描述一下其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再次万分感谢您的耐心和时间!”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她的心跳没来由地加速了几分,像是在等待一场未知审判的宣判。
这一次,回复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第二天一早准时出现。等待的时间似乎被拉长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有些难熬。林夕时不时忍不住刷新一下页面,心里七上八下:是他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还是他忙得根本没看见?或者……他终于厌倦了这种单方面的“咨询”,决定不再理会她了?
就在她的期待逐渐被忐忑取代,几乎快要放弃的时候,第二天傍晚,那个熟悉的、没有任何花哨装饰的对话框里,终于跳出了新的回复。
依旧是没有称呼、没有寒暄、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开场白,直接单刀直入,切入主题。然而内容却详实得令人咋舌:【Graymatter】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地解释了在神经源性休克中期,由于交感神经受到严重抑制而导致的外周血管广泛扩张、回心血量锐减的具体生理机制;清晰地描述了随之而来的典型心率变化特征(并非通常想象中的加速,而是可能出现相对缓脉或心律异常)、血压的进行性下降趋势和特点(尤其是脉压差的变化);甚至精准地列出了几个关键的生命体征数值参考范围,并严谨地在后面附注了“个体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他的语气依旧冷静、客观、抽离,像一本没有温度的医学教科书在自动生成文字,但每一个词、每一个数据都精准地砸在林夕最需要的知识点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到让她几乎想哭——是那种久旱逢甘霖、绝处逢生的激动。
这已不仅仅是雪中送炭,这简直是给她这个在医学沙漠里快要渴死的人,空投了一整个功能完善的移动净水站!
她如获至宝,几乎是屏住呼吸,将那段宝贵的回复反复阅读了好几遍,直到完全理解透彻,然后才赶紧拿起手边的速写本和笔,将那些关键要点一一记录下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随着这些精准的专业知识融入她的构思,笔下角色那痛苦挣扎的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反应瞬间变得真实可信、富有层次了许多,不再是凭空的想象和夸张的演绎。
她怀着由衷的感激,再次发去信息:
【栗子(作者)】:“太感谢您了!您的解释非常非常清晰,直击要害!真是帮了我大忙了![鞠躬][鞠躬]”
对方的回复依旧秉承着其一贯的惜字如金风格,只有一个简单的:“嗯。”
但这一个“嗯”字,此刻在林夕看来,却仿佛带上了一种“知道了,不必客气”的、近乎于“纵容”的意味。
一来二去,一种诡异却异常高效的“线上咨询”模式,竟然就这样在两人之间慢慢形成了。林夕一旦在创作中遇到无法确定的医学难题,不再像过去那样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乱撞,而是会先静下心来,将问题整理得清晰明确,然后厚着脸皮点开那个私信对话框去请教。而【Graymatter】那边,虽然每一次的回复似乎都透着一种“这种基础问题难道不是常识吗”的无言嫌弃和高冷,但他却从未拒绝过她的求助,每一次的解答都保持着极高的专业水准,精准、详实、逻辑严密,无可挑剔。
林夕甚至渐渐开始能从他那冰冷得近乎机械的文字里,奇异地读出一种独特的、令人安心的“靠谱”和“可靠”感。她开始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画到关键性的医学场景时,她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打开搜索引擎,而是下意识地先去敲他的私信对话框。这种悄然滋生、逐渐加深的依赖感,让她自己回过头来看时,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却又……甘之如饴。
屏幕那头那个毒舌又专业的“头号黑粉”,仿佛在她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悄然变身成了她专属的、24小时在线的、脾气古怪却能力超群的“专业医学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