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圣山一役,尘埃落定。赵铁衣以混沌之力重创邪魔节点,帝后于万里之外显圣,一剑一子加固封印,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远超常人想象的速度,传遍了南疆的每一个角落,继而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胤朝堂、江湖,乃至周边诸国,掀起了滔天巨浪。
格局之变,始于南疆。
以金蟾寨为核心的“星火阁南疆分部”正式确立,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号。在金花婆婆与冷锋的统筹下,凭借赵铁衣留下的赫赫威名与星火阁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整合过程势如破竹。那些曾臣服于黑巫族淫威、或是在夹缝中求存的部族,纷纷遣使来朝,献上忠诚与图腾信物。星火阁并未强行改变其习俗信仰,而是以“互助互利,共抗邪魔,联通商贸”为理念,派遣弟子传授耕作、医药、基础武学与符文技艺,修建道路,建立集市,将中原的物产与文明之风,徐徐吹入这片古老而封闭的土地。
南疆,这片曾经充斥着瘴气、秘术与混乱的化外之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纳入大胤的文明体系与星火阁的网络之中,成为了帝国版图上一块坚实而特殊的新拼图。其丰富的药材、矿产、异兽资源,也开始通过星火商会的渠道,反哺中原。
朝堂之上,风气一新。
守旧盟的彻底覆灭,福王的圈禁,周文博的伏法,以及南疆大捷的传来,让所有还对星火阁心存疑虑或暗中抵触的势力彻底闭上了嘴。朝堂风气为之一清,再无人敢明面质疑星火阁“国之砥柱”的地位。
皇帝萧烬虽依旧看似懒散,但几次关键的人事任命与政策调整,都清晰地传递出意志:革新不可逆,星火阁代表的务实、进取、强技利民之路,将成为国策主流。科举中加重了算学、格物等实用科目的比重;工部得到了更多拨款,用于支持天工院的研究与推广;兵部则开始部分换装由星火阁天工院改良的军械。
皇后云昭虽不直接干政,但其坐镇昆仑(虚指,象征意义)、剑镇四方的威仪,以及星火阁明面上由青禾执掌、实则与她关系匪浅的现状,使得军方与武道宗门对星火阁更多了一份敬畏与认同。
大胤王朝,这台古老的机器,正在以一种更高效、更具活力的方式,加速运转。
江湖格局,悄然重塑。
星火阁已不再是单纯的武道教育机构。它集教育、科研、生产、商贸、情报乃至部分地域治理功能于一体,其触角遍布帝国乃至西域、南疆,体量之庞大,影响力之深远,远超任何传统宗门。它不立山门,却无处不在;不争虚名,却无人敢轻视。
传统的江湖势力,如一些老牌宗门和世家,在面对星火阁这头巨兽时,心态复杂。有的选择主动靠拢,寻求合作,将弟子送入星火阁学习,或参与其商会贸易;有的则固守传统,但也不得不承认,星火阁所代表的,是武道与民生、与国家结合的新方向,大势所趋,难以阻挡。
昆仑派因残霞峰长老参与守旧盟叛乱,声誉再遭重创,已彻底沦为二流势力,其留下的部分势力空白,也被星火阁及其他新兴势力迅速填补。
域外诸国,震动警惕。
北燕在接连损失国师(第六卷)、西域据点(第二卷)以及与守旧盟、黑巫族的暗中联盟后,国力大损,内部矛盾激化,短期内已无力南顾,转而采取守势,并开始秘密与更西边的强大帝国接触。
西域诸国亲眼见证了赵铁衣在西陲的雷霆手段以及星火阁商路的强势,加之镇西都护府在赵铁衣旧部统领下稳如泰山,纷纷加强了与帝国的朝贡与贸易关系,丝路比以往更加繁荣畅通。星火阁的“星火之路”计划,也借此顺利推进,文化、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
南疆的平定与整合,则彻底消除了帝国南部腹地的一大隐患,使得帝国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其他方向。
全新的力量层级,已然显现。
顶层:萧烬与云昭。超然物外,实力深不可测,执掌皇权与至高武力,定鼎大局,如同镇世的基石。
高层:赵铁衣。走出独一无二的“星火神仙”之路,混沌之道大成,实力仅次于帝后,堪称人间行走的巅峰,坐镇南疆,辐射四方,是星火阁实质上的武力支柱与精神象征。
核心层:青禾。执掌星火阁庞大网络,长于谋划、管理与革新,是星火阁这艘巨舰的实际舵手,与赵铁衣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中坚层:冷锋、金花婆婆、各分部主事、天工院核心、军中支持星火阁的将领等,构成了星火阁与帝国新秩序的执行骨干。
基层:无数星火阁弟子、商会成员、合作部族、受益百姓,他们是新秩序的根基与土壤。
暗流,并未消失。
被封印的邪魔“血煞”虽遭重创,但其存在本身,便是最大的隐患。其低语仍在某些阴暗角落回荡,等待着下一个契机。
萧衍的最终结局,那被拖入封印之地的残魂,是否真的彻底湮灭?还是成为了邪魔某种意义上的“一部分”?
北燕的蛰伏,西域的更西边,是否还有未知的强敌?
星火阁内部的急速扩张,也必然带来管理、理念碰撞等新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一个旧的时代已经结束。
以大胤王朝为核心,星火阁为重要推动力,融合西域、安定南疆的新秩序蓝图,已经铺开。
这是一个武道与文明更深层次结合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属于星火,也属于所有努力生存、开创未来之人的时代。
新章已启,寰宇势易。
前路昭昭,然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