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透过窗棂,在书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昭宁披着件月白锦袍,坐在窗前批阅文书,脸色仍带着病后的苍白,但精神已经好了许多。
王妃,您该多休息几日的。秋菊端着药碗进来,忍不住劝道。
沈昭宁轻轻摇头,目光仍停留在手中的文书上:已经耽搁太多时日了。这些都是新建学堂的奏报,耽误不得。
拓跋隽走进来时,正看见她专注的侧影。阳光勾勒着她纤细的轮廓,长睫在脸颊上投下淡淡的阴影。他心头一软,放轻脚步走到她身边。
怎么又在看这些?他抽走她手中的文书,张太医都说了,你要静养,秋菊劝你,你也不听。
沈昭宁抬起头,给了他一个安抚的微笑:我已经好多了。你看,这是各地新建学堂的名单,已经有三十七所了。
她的眼睛因为兴奋而闪着光,让拓跋隽不忍再责备。他在她身旁坐下,接过那份名单细看。
渔阳学堂、清河书院、扶风蒙学......他轻声念着上面的名字,这些名字起得倒雅致。
不只是名字雅致,沈昭宁指着名单后的备注,你看,这些学堂都按照统一规制建造,设有讲堂、书斋、操场。最重要的是,这些全部免费向平民子弟开放。
说到这里,她的语气难掩激动:这意味着,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读书识字了。你知道吗?若想一个国家强大,普及教育是根本。
拓跋隽凝视着她发亮的眼眸,心中泛起一阵柔情。这个女子,即便在病中,心心念念的仍是百姓的福祉。
我陪你去看看?他忽然道。
沈昭宁一怔:现在?
就现在。他起身,取过她的披风,我知道你早就想亲眼去看看了。
他们来到了新落成的启明学堂,坐落在清河郡治阳平城的城西,也是这批新建学堂中规模最大的一所。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朗朗读书声从里面传来。
当沈昭宁和拓跋隽走进学堂时,孩子们正在上课。年轻的先生手持书卷,领着学生们诵读《千字文》,稚嫩的童声整齐划一。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看到突然出现的贵人,先生有些慌乱地要行礼,被沈昭宁用眼神制止。她悄悄走到教室后方的位置坐下,拓跋隽也跟着坐在她身边。
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两位不速之客,但很快又被先生的讲解吸引。
天地玄黄,讲的是开天辟地时的景象......先生讲解得深入浅出,连最调皮的孩子都听得入神。
沈昭宁注视着这些孩子,他们中有的是世家子弟,衣着华贵;有的明显出身寒门,衣衫打着补丁,但此刻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同样的教育。
王妃您看,学堂的山长低声介绍,左边那个穿蓝衣的孩子,父亲是城东卖豆腐的;右边那个女孩,母亲在绣坊做活计。若不是王妃开设免费学堂,这些孩子恐怕一辈子都没有读书的机会。
这时,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站了起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但眼睛格外明亮。
先生,宇宙洪荒洪字,可是与的同一个字?
先生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沈昭宁却眼睛一亮,轻声对拓跋隽道:这孩子不简单。
果然,那男孩接着说道:学生以为,既然有浩大之意,那宇宙洪荒是不是在说天地初开时的浩大景象?
这番见解从一个孩童口中说出,令在场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下课后,沈昭宁特意叫住了那个男孩。
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男孩有些紧张,但还是规规矩矩地行礼:回贵人,学生叫周明,今年八岁。
你父亲是做什么的?
家父......家父以前是教书先生,后来染病去世了。周明低下头,声音渐渐变小,现在家里只有我和娘亲,靠给人缝补衣裳过活。
沈昭宁心中一动,柔声道:你方才的见解很好。以后要更加用功读书,知道吗?
周明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学生一定努力!
离开学堂时,沈昭宁对山长嘱咐:那个叫周明的孩子,要多加关照。若是学业上有困难,尽管来王府禀报。
马车上,沈昭宁一直若有所思。拓跋隽握住她的手:在想什么?
我在想,她轻声道,像周明这样的孩子,天资聪颖,却因为家世贫寒,差点被埋没。这天下,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明珠蒙尘。
所以你要开设更多学堂?
不止如此。她的目光变得深远,我在想,或许我们可以改革科举,让寒门学子也有入仕的机会。
拓跋隽凝视着她认真的侧脸,突然道: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吗?
沈昭宁微微一怔,随即笑了:记得。那时你说,治国如驯马,既要懂得施恩,也要懂得立威。
但现在我发现,他轻轻将她揽入怀中,你用的方法,比我的更好。你用学堂启蒙,用科举选才,这是在为天下立根本。
马车驶过街道,窗外传来小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笑声,还有远处学堂传来的读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太平盛世的序章。
回到王府,沈昭宁立即召见了主管教育的官员。
从明年开始,她下达指令,在各郡县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寒学子。同时,科举要增加明算、明工等实用科目。
官员领命而去后,拓跋隽从身后环住她:你总是想得这么周全。
因为这关乎天下的未来。她靠在他怀中,一个王朝能否长久,看的不是现在的强盛,而是能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人才。
晚膳时分,沈昭宁特意让人把周明和他的母亲请到王府。妇人战战兢兢,连头都不敢抬。周明倒是镇定,虽然紧张,但举止得体。
周夫人不必拘礼。沈昭宁温声道,今日本宫请你们来,是想资助周明继续读书。
妇人愣住了,随即泪如雨下:王妃大恩大德,民妇......民妇......
周明天资聪颖,不该被埋没。沈昭宁看向男孩,从明日起,你就到王府的书塾来读书吧。
周明睁大了眼睛,突然跪地叩首:学生定不负王妃厚望!
夜色渐深,送走周明母子后,沈昭宁和拓跋隽并肩站在庭院中。月华如水,洒在相携的两人身上。
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拓跋隽轻声问。
希望。沈昭宁望着满天星斗,这天下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人才。只要我们用心培养,何愁盛世不来?
秋风拂过,带来远处隐约的读书声。这一刻,他们仿佛已经看见了那个人才辈出、文化昌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