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的硝烟散尽,吕宋岛上飘扬的大明龙旗,标志着帝国海疆拓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然而,林宸深知,攻城掠地易,长治久安难。如何将这场辉煌的军事胜利,转化为帝国实实在在的国力基石,并化解随之而来的内部政治压力,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 朝堂定策,吕宋归流
关于吕宋地位的朝议,不出意料地引发了激烈争论。保守派坚持“蛮荒之地,得不偿失”,主张劫掠一番后撤军,恢复朝贡体系即可。激进者则叫嚣应效仿西夷,建立直接殖民统治,大肆掠夺。
林宸再次展现出他高远的政治视野。他力排众议,向崇祯皇帝呈上了详尽的《吕宋善后及长远治理疏》。
“陛下,吕宋非蛮荒,乃宝岛也。其地沃野千里,盛产稻米、甘蔗、蕉麻;其位扼守南洋咽喉,控遏东西洋航道。弃之,则前功尽弃,海疆永无宁日;仅行羁縻,则易生反复,终非长久。”
他提出了系统的“改土归流”与“海陆并重”之策:
“臣议,设立‘吕宋承宣布政使司’,划府设县,委派流官,行我大明律法,推广农耕教化。同时,设‘吕宋都指挥使司’,驻守精锐,兴建水师基地,以为南洋定海神针。”
“移民实边,招募闽粤无地贫民、军中退役将士,给予田宅、种子、耕牛,屯垦戍边。善待归附土酋,授以虚职,其子弟需入官学,习汉文,明礼仪,渐行同化。”
“开放马尼拉、仁牙因为商港,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商往来,以其关税充作当地军政开支,力求以战养战,以商养地。”
这一套组合拳,将军事占领、行政管理、经济开发、文化融合有机结合,目标是将吕宋彻底消化,变成大明伸向海洋的坚实臂膀和财富源泉。崇祯皇帝仔细权衡后,深感此策老成谋国,远超简单的掠夺或放弃,当即准奏。
二、 林府深耕,科技跃迁
卸去大部分军政实职的林宸,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格物院和家族传承上。林府书房,成了他运筹帷幄的新中心。
林萧开始正式接触更高层次的政务。林宸将部分关于吕宋开发、漕海运力调配、乃至与西夷外交策略的文书交给他初步处理,并提出严格要求:“萧儿,为政之道,在于平衡。移民数量与粮食供应需平衡,土客矛盾需调和,海军扩张与国库承受力需匹配。你每拟一策,需思其后续三五步可能产生之影响。”
林萧慎重点头,伏案疾书,他的方案往往能兼顾多方利益,虽稍显稚嫩,但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周全。
格物院则迎来了真正的爆发。在小林玥近乎偏执的推动和众多工匠的努力下,蒸汽机的实用化取得了决定性突破!一台经过无数次改进的卧式蒸汽机,成功地为格物院工坊内的锻锤和车床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效率提升了数倍不止!
“还不够!”小林玥看着轰鸣的机器,小脸上没有狂喜,只有冷静的审视,“热效率太低,锅炉压力还能提升,传动机构摩擦力太大。我们需要更精确的加工机床来制造更精密的零件,这是个循环。”
她已经开始构思下一代高压蒸汽机和配套的“机床母机”草图。她的思维,已然跳出了单一器械的改良,指向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奠基。
三、 海上长城,体系初成
依据林宸的规划,一幅宏大的海洋蓝图徐徐展开。
以登莱-天津-旅顺为核心的北海舰队,负责渤海、黄海防务,警戒朝鲜、日本方向。
以福建-台湾(郑氏已完全归附)-广东为核心的东海舰队,负责东南沿海及至琉球航路安全。
新组建的,以吕宋马尼拉-仁牙因为核心的南洋舰队,则肩负起掌控南洋、向西太平洋辐射影响力的重任。
三大舰队遥相呼应,构成了一道绵延万里的海上长城。大量新造或改装的战舰下水,部分大型舰只已开始试验性地安装辅助蒸汽机,以期获得不依赖风力的战术机动能力。黄龙、沈廷扬等海军将领,开始系统研究大洋舰队作战条例,远洋航行、天文导航、海图绘制等知识被高度重视和普及。
四、 君臣之间,微妙的平衡
林宸连续的“自释兵权”和专注于内政、科技的姿态,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崇祯皇帝的猜忌。皇帝乐见林宸不再直接掌控庞大的军队,转而从事这些看似“务虚”却于国有利的事业。
崇祯甚至主动提出,让林宸负责筹备成立“皇家科学院”,将格物院的部分职能制度化、正规化,以彰显对“实学”的重视。这既是对林宸的安抚,也是将其影响力限制在特定领域的一种手段。
然而,暗流依旧存在。以林宸门生故旧为核心的“新政派”官员,已遍布朝堂和地方关键岗位,形成了一张无形而坚韧的关系网。皇家海军的中高层将领,几乎都出自北伐或南洋征伐的旧部。这种盘根错节的势力,并非一纸调令所能轻易消除。崇祯一方面倚重林宸体系带来的高效与强大,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感到这庞大阴影的压力。
五、 新的挑战,悄然孕育
就在帝国上下似乎沉浸在开拓海洋的喜悦与内部平衡的暂时宁静中时,新的挑战已悄然临头。
来自西域的商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盘踞中亚的准噶尔部势力大涨,其铁骑屡屡叩边,对大明西北疆域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远洋司从南洋商人那里获悉,西班牙人并未甘心失败,其派往美洲求援的使者已抵达墨西哥,正竭力游说殖民地当局组织远征军复仇。更值得警惕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见西班牙势力受挫,趁机加紧了对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的控制,并与南方的某些土着苏丹缔结盟约,隐隐对大明吕宋宣慰司形成夹击之势。
六、 帝国基石,未来已来
林宸站在重新绘制的巨大《大明寰宇全图》前,目光扫过辽阔的陆地与无垠的海洋。北方的游牧民族,西方的陆地强权,海洋上的欧洲殖民者……帝国的征途,从未止步,挑战亦永无止境。
但他心中并无畏惧。北方的边患,可以凭借新政积累的财富和革新的军制去应对;海上的挑战,则有日益强大的舰队和不断进步的科技作为后盾。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希望。林萧在政治上的日渐成熟,林玥在科技上的惊世才华,以及无数在新政和开拓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官员、将领、工匠、海商……他们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最坚实的基石。
万里海疆,已不再是屏障,而是通途;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帝国这艘巨轮,在林宸的掌舵下,已然调整好风帆,注入了新的动力,正朝着一个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时代,坚定地驶去。
---
(第一百三十六章 西陲烽烟,陆海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