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秋晒药香
立秋过后,日头就变得金贵起来。天刚蒙蒙亮,小石头就踩着露水去药圃里收药,桔梗的根须在晨露里泛着白,苍术的断面带着淡淡的油光,最让人欢喜的是那片枸杞,红玛瑙似的果子挂满枝头,压得枝条都弯了腰。
“这枸杞得趁天晴多晒几天,”他一边摘一边对身后的林婉儿说,竹篮很快就堆起个红通通的小山,“晒干了泡药酒,给李大叔他们送去些,冬天喝着暖身子。”
林婉儿正蹲在当归地里,小心地把挖出来的当归抖掉泥土。当归的根须像老爷爷的胡须,在晨光里透着黄棕色。“阿芷说当归得用竹席晾,不能沾铁器,不然会变黑。”她把当归码得整整齐齐,“昨天我已经把西厢房的竹席都搬出来晒过了,干干净净的。”
小芽儿提着个小竹篮,跟在两人身后捡掉落的枸杞果。她的小辫上沾了片枸杞叶,像戴了朵绿花。“爹,这枸杞好甜!”她捏着颗红果塞进嘴里,嘴角沾着红色的汁,“比镇上的蜜饯还甜。”
“少吃点,”小石头笑着拍掉她手上的泥土,“这东西性热,吃多了会上火。”
阿芷在院里支起了长长的竹竿,把前几日收的金银花、连翘都挂上去晾晒。白色的、黄色的小花串在竹竿上,像一串串迷你的灯笼,风一吹,药香就漫得满院都是。“你们看这天气,准能晒个透干透。”她眯眼看看日头,“等晒好了,把金银花和连翘混在一起,装成小药包,街坊们谁感冒了,煮水喝管用得很。”
李逸风从镇上回来,肩上扛着个新做的竹匾。“张木匠给做的,说是比旧的结实。”他把竹匾放在廊下,“刚路过王婶家,她说她家的菊花该收了,让咱去帮忙摘,摘回来分咱一半。”
“那得去,”小石头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王婶家的杭白菊长得好,去年泡的菊花茶,清苦里带着甜,比城里药铺卖的还好。”
吃过早饭,一行人往王婶家去。王婶家的菊花园就在屋后,一片雪白的菊花在阳光下开得正盛,远远望去像落了场雪。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地飞,空气里飘着清冽的香气。
“可算来了,”王婶正忙着摘菊花,看到他们就直起腰,“这菊花得摘半开的,全开的容易散,没开的又没药性。”她教林婉儿掐花的诀窍,“得捏着花蒂转一下,轻轻一拔就下来了,还不损伤枝叶。”
林婉儿学得快,指尖很快就沾了黄色的花粉。她的蓝布褂子上落了几片白色的花瓣,像绣上去的一样。“这菊花晾干了,除了泡茶,还能做枕头呢。”她捧着一捧白花,香气钻进鼻孔,清得人心里发颤。
“可不是嘛,”王婶笑着说,“去年我用菊花和决明子做了个枕头,睡得可香了,眼睛也亮堂了不少。”
小石头和李逸风负责把摘好的菊花运回去,竹筐里的白花堆得像云朵。小芽儿追着蝴蝶在菊花园里跑,惊起几只蜜蜂,吓得她赶紧躲到林婉儿身后,引得众人都笑了。
晒药的日子忙碌却踏实。白天,大家忙着收药、晾晒,傍晚就把晒得半干的药材收进屋里,免得沾了露水。夕阳把药圃染成金红色时,院里的竹竿上、竹匾里,满满都是各种药材——枸杞红得发亮,当归透着油光,菊花白得像雪,空气中的药香浓得化不开,连风都带着清苦的甜味。
这天傍晚,小石头正在翻晒枸杞,忽然发现林婉儿站在廊下,对着竹竿上的药串出神。“在想啥呢?”他走过去,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竹竿上的金银花在暮色里泛着淡淡的白。
“我在想,”林婉儿轻声说,“这些草药,从春天发芽,到秋天收获,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
小石头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因为摘药沾了些泥土,却很温暖。“太爷爷以前说,药香里藏着日子的根。”他望着满院的药材,“你闻,这香味多实在,就像咱的日子,稳稳当当的。”
林婉儿靠在他肩上,闻着空气中的药香,听着远处传来的虫鸣,忽然觉得心里安稳得很。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这满院的药香,也吹不散身边的温暖。她知道,这些晾晒的药材,会在冬天里变成治病的良方,就像这些平凡的日子,会在时光里酿成最醇厚的滋味,让人回味悠长。
竹匾里的枸杞还在静静地晒着,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红光,像一颗颗攒起来的小日子,饱满,且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