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天空,铅云低垂,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自吕布诛杀董卓,与王允共掌朝政以来,这座帝都并未迎来预期的安宁,反而陷入了更深重的危机漩涡。表面上的权力更迭之下,是汹涌的暗流和刻骨的仇恨在疯狂滋长。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西凉旧将,在董卓死后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曾上书求赦,却遭王允断然拒绝。王允书生之见,欲将西凉军团连根拔起,以绝后患。此举彻底激怒了这些手握重兵的悍将。求生的本能和复仇的怒火,在他们心中熊熊燃烧。
而这一切,并未逃过远在益州的刘隆的耳目。早在“隆中定策”之时,法正掌管的细作系统便已悄然启动。精干的探子携重金潜入关中,像幽灵一样游走在西凉军残部与长安城之间。
一、 细作煽风,仇恨燎原
在李傕屯兵的池阳,一位来自“凉州故商”的使者,秘密见到了惊魂未定的李傕。使者“痛心疾首”地陈述:“王允老儿,欲尽诛凉州人士!吕布那三姓家奴,不过是其手中利刃!将军等若坐以待毙,必死无葬身之地!”
在郭汜驻守的黾池,另一位“关中豪强”的代表则“义愤填膺”地挑唆:“郭将军!太师(董卓)待我等恩重如山,今惨死逆贼之手,此仇不共戴天!王允、吕布窃据长安,倒行逆施,天下共愤!将军手握雄兵,岂能甘受屈辱?当为太师报仇,清君侧,正朝纲!”
类似的言论,如同瘟疫般在西凉军中蔓延。细作们巧妙地利用西凉军团对王允的恐惧、对吕布的嫉妒、以及对董卓残存的忠诚,不断浇油扇风。他们甚至伪造了一些“缴获”的“密信”,内容显示王允正密谋联络关东诸侯,欲将李傕、郭汜等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关于李傕、郭汜已集结大军、即将血洗长安为董卓报仇的恐怖流言也不胫而走,闹得人心惶惶,更让王允和吕布如坐针毡,加剧了对内部的猜忌和清洗,使得原本就心怀异志的一些董卓旧部更加离心离德。
二、 贾诩一言,点燃战火
就在李傕、郭汜等人恐惧彷徨,欲各自逃归西凉之际,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此人正是算无遗策的毒士——贾诩,贾文和。
贾诩冷眼旁观,见李傕、郭汜等欲作鸟兽散,便知此乃取死之道。他主动面见李傕等人,淡然问道:“闻长安城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军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晚也。”
此言如惊雷炸响!贾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散伙的必死结局,并指出了唯一生路——集结兵力,反攻长安!此举不仅为求生,更可挟持朝廷,号令天下!求生的欲望瞬间压倒了恐惧,复仇的火焰被彻底点燃!
李傕、郭汜等如梦初醒,当即歃血为盟,集结各部兵马,又沿途收拢西凉溃卒,得众十余万,浩浩荡荡,杀奔长安而来!消息传来,整个关中为之震动!
三、 兵临城下,血战爆发
建宁四年春,李傕、郭汜大军如潮水般涌至长安城下,将这座帝都围得水泄不通。战鼓声、号角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吕布闻报,勃然大怒,即点齐并州狼骑,欲出城迎战。他自负勇武,视李郭军如土鸡瓦狗。然而,王允及朝中大臣皆惧,力劝吕布固守待援。吕布无奈,只得据城而守。
惨烈的长安攻防战就此爆发!
西凉军挟恨而来,攻势如潮。他们驱赶百姓为前驱,架起云梯,疯狂攻城。箭矢如蝗虫般遮天蔽日,巨石砸在城墙上,发出沉闷的巨响。长安城头,吕布亲临战阵,手持方天画戟,怒吼连连,所向披靡。张辽、高顺、魏续、侯成等将亦各率部众,拼死抵抗。高顺率领的“陷阵营”更是如同磐石,牢牢钉在防线最危急处,死战不退。
然而,兵力悬殊实在太大。吕布虽勇,但麾下并州军经过连番动荡,已不足万,且久战疲惫。而西凉军多达十余万,且报仇心切,悍不畏死。更致命的是,长安城内粮草日渐匮乏,人心离散,部分城门守将甚至暗怀异志。
四、 内外交困,长安糜烂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八日!长安城外尸积如山,护城河水被染成暗红色。城墙多处出现破损,守军伤亡惨重。吕布虽每日身先士卒,斩将夺旗,却也无法扭转整体劣势。西凉军如同跗骨之蛆,攻势一浪高过一浪。
城内,恐慌情绪蔓延到极致。王允束手无策,只能祈求天佑。公卿大臣各怀鬼胎,或思逃窜,或欲投降。百姓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啼饥号寒,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昔日繁华的帝都,如今已成人间炼狱。
吕布困守孤城,援军渺茫,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形势岌岌可危。他暴躁易怒,与王允及部将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忠诚的谋士陈宫忧心如焚,他知道,决断的时刻,即将到来。而益州使者李恢带来的那卷“精良环首刀”图纸和那份充满诱惑的提议,在他心中的分量,正变得越来越重。
烽火映红了长安的夜空,喊杀声、哭喊声、兵器碰撞声交织成一曲乱世的悲歌。这场因刘隆细作暗中推波助澜而提前并加剧的火并,正将吕布和他的并州军团,一步步推向命运的悬崖边缘。
而远在益州的刘隆,正冷静地注视着来自长安的一份份急报,他知道,“驱虎吞狼”之计,已成。“雪中送炭”之时,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