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外面,几人就分头行动,林如月、杨小红、李卫东三人往村委走,其它知青去其它玉米地。
到了村委会,一派忙碌的景象,大多数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在晒场上晾晒着玉米,第一天掰的玉米扒了叶子,晾晒在竹子编织的长方形垫子里,每块垫子整齐的摆放着,里面是金黄色的饱满的玉米,看得出来,今年的玉米大丰收。
另外半边的晒场上,则是由竹子搭的架子上,两头是叉形竹子,中间横搭一根竹杆。玉米扒了叶子,两个玉米反向用叶子打了个结绑在一起,挂在竹竿上,这样晒是为了全面通风,能够全方位晾晒出来,新鲜的玉米水分太多,如果没有晾晒到位会发霉,后期晾晒水分少了,再扒了叶子,晒在竹垫里。
偶尔见到有年轻青年,都是从山坡上挑着满箩筐的玉米来到晾晒场里晾晒的。
青年男人们或赤着上身,或穿着件蓝色背心,脖子上挂了块毛巾,随时用来擦汗。那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闪着油亮的光。那根被岁月磨得光滑的毛竹扁担,此刻正深深陷进他肩头的肉里,随着步伐有节奏地颤动着。
两个硕大的箩筐被金黄的玉米堆得冒了尖,筐绳绷得紧紧的,勒进筐沿的竹篾里。他们微微佝偻着腰,脖颈向前伸着,青筋从太阳穴一直暴到锁骨,每走一步,那些筋络就像弓弦般抖动一下。汗水从脸上流下来汇取到毛巾之上。
箩筐随着步伐起伏,玉米粒在筐里窸窣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粗重的喘息。在一边肩膀受不住时,会停下来放在地上,再换另外一边肩膀继续挑起来。每个人的肩膀因为承受着巨大的重力,而压得红肿,可是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小心翼翼的挑着,这是承载着全村人的口粮,容不得半点疏忽。
到了晾晒场,轻轻的放到地上,喘着粗气,立马会有老人们来协助着把玉米晾晒出来。林如月一眼就看到了小石头奶奶额间花白着的头发随着风飘扬着,精神抖擞的麻利的扒着玉米叶子,随手熟练的打着结,放在地上的筐里,等到筐满了就要起身搬到晾晒杆那边去。
林如月看见了立马跑了过去,“奶奶,我来,小心闪到腰!”林如月弯腰搬起了筐,放在腰间挎着走,这样身体还能分担下力气。
石头奶奶抬头看见脸色微红的林如月,有太阳晒的,也有这小跑后脸庞泛起的“桃花色”红晕,认出了是见过的知青,立马开心的笑了起来:“原来是漂亮的幺妹儿啊!谢谢你哦,”。
林如月用另外一只手扶起了坐着的石头奶奶,“随手的事,谢啥,来!奶奶,我扶您起来!”,石头奶奶笑咪咪的看着林如月,拉着林如月的手,嘴里念叨着:“乖娃娃!乖娃娃!”,跟随着林如月的步伐,一起走到空白的晾晒杆处。
林如月轻轻放下手里的筐,就要拿着玉米往上晾晒,石头连忙抢过来,“我自己来,你们有事儿赶紧去忙,我们这些老的,闲着没事儿,这点儿活轻松,我们能干,快走!快走!”
石头奶奶一生要强,干了一辈子农活,这点儿小事儿,对她来讲真的是毛毛雨,林如月也明白,也不强求:“那奶奶,我们去忙了,您刚才看见村长了吗?我们找村长有点儿事。”
石头奶奶指了指村委会办公室:“在里面开会呢,”林如月顺着手指的方向看了看,点点头,“知道了,奶奶,那我先去找村长,您先忙着。”
回头去找杨小红和李卫东,发现他们也在帮助别的老人搬着筐,或者翻晒着玉米,朝着他们喊了一声,两人抬头表示知道了,忙完手里的活儿,就跑了过来,三人一起到了村办公室。
办公室门开着,坐了十多个汉子:“谢老三、朱永贵、金钱多、费玉明、于老四、刘骑兵、沈鑫、胡鹏、倪先贵、朱朝阳,你们几个从明天开始到山北面,靠近牛棚那边的山脚下,帮知青建房子,明天先打地基,给你们算满工分,直到把活儿干完,我跟你们说哈,不许磨洋工,时间抓紧点儿,后面还得秋收呢,争取秋收之前全部完成。地方费玉明和胡鹏知道,昨天地方已经量了,那就由你们两人负责。”
又转头对着剩下的几个人说道:“你们几个家里不用的土坯到时候搬到山脚下,按市价跟你们买,有多少算多少钱,对了,你们几个,”说完又转向刚才点名的十个人,“家里有土坯的都搬过去,要建三所房子,还不知道够不够呢,费玉明、胡鹏,你们建房的时候心中有数,核算下数量,再看看村里谁家还有多余的土坏,如果还不够,我这边另外安排人赶紧再做一些土坯,别建到一半材料没了。”
十几个人先后点点头,表示知道了。林如月几个听着在说自己的事情,赶紧敲了敲开着的门,以示尊重。
“村长,我们来了,买土坯的钱我们也带来了,我们先付给您,不够到时候再补。”林如月看见村长回头看着他们,立马把几个人的意图说明。
听见立马就能拿到钱的个别汉子,眼前一亮,有些激动,没想到土坯真能拿到钱,还以为村长只是说说呢。
村长立马笑着点头:“行,你交给文书小张,让他打个收条,到时候记录下谁家出了多少,按照数量给钱,算了,胡鹏,你去把小张叫来,”村长想想,直接跟小张说清楚比较好,指着胡鹏让去叫小张。
胡鹏立马起身出了门,找到在工具房整理着登记记录的小张,“村长叫你过去,”胡鹏走到门口看了一眼,正好工具房里没有其它人,直接对着里面的小张说道。
“行,就来!”小张抬头看了一眼,仔细收好登记薄,又重新拿了另外一个记事本和笔,跟着胡鹏走到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