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沉,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林辰站在桌前,手中握着一叠整理好的文件,纸页边缘已被反复翻阅得微微卷起。窗外,街道的喧嚣早已退去,只剩零星路灯在寒风中摇曳,映出他投在墙上的影子,笔直而沉静。
他没有坐下,而是将文件摊开在桌面,再次逐页核对。汇报材料已经成型,封面是简洁的黑体标题:《关于鸿宇机械产业升级试点项目的阶段性推进方案及资金支持申请》。内容分三部分:政策契合分析、分阶段实施路径、资源整合机制。每一页都标注了重点数据与引用条文,右下角还贴着彩色便签,写着补充说明。
李倩和刘伟已经下班,但临走前把所有资料都送到了他桌上。他记得刘伟走时说:“林局,高校那边有两所回了话,愿意派老师来座谈。”李倩则留下了一份打印好的财政数据对照表,上面用荧光笔标出了那笔两百万元专项资金的审批流程节点。
林辰的目光落在最后一页——那张手绘的“项目阶段推进与资金需求对照图”。他用红笔圈出首期投入的十五天、四十五天、九十天三个关键节点,旁边写着“设备调试完成”“首批订单交付”“产能提升30%”。线条清晰,数字精准,像是在沙盘上推演过无数遍的战局。
他伸手摸了摸图上的折痕,指尖压过“首期投入后3个月内可见产能提升”那一行字。这不是豪赌,而是计算。他知道,王为民这类干部,不看激情,只看结果;不听承诺,只信证据。这张图,就是证据。
第二天一早,林辰便让刘伟联系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确认“技能提升补贴名录”的申报进度。电话接通后,对方表示材料齐全,正在走内部评估流程,最快一周内出结果。挂断电话时,刘伟忍不住问:“林局,要是补贴没批下来呢?”
“那就换一条路。”林辰站在窗边,语气平静,“但我们不能等路来找我们,得自己铺。”
他随即拨通了三所高职院校就业办的电话,亲自沟通实习合作细节。其中一所学院的负责人态度积极,提出可以组织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组成“技术支援小组”,每周轮流到项目现场参与设备调试培训。林辰当场答应,并承诺项目进入稳定运营期后,优先录用表现优异者。
“你们这个项目要是能做成,市里‘产教融合示范点’的名额,说不定能争取一个。”对方在电话末尾随口说道。
林辰没有立刻回应,只是轻轻“嗯”了一声,随即记在了笔记本的角落。这句话他听进去了,不是因为希望,而是因为机会。他知道,在体制内,一句话往往比一纸文件更有分量——只要能抓住。
中午前,他收到了市人社局的初步反馈:项目符合补贴申报条件,材料已转入评审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两个月内,街道办最多可获得培训费用70%的财政补贴。虽然不能立刻到账,但至少堵上了人力成本的一块缺口。
下午两点,林辰走进区政府大楼。走廊安静,脚步声在瓷砖上回荡。他提前半小时到达,站在王为民办公室外的等候区,手中提着文件袋,目光低垂,看似平静,实则脑中正快速过着汇报要点。
他没有带ppt,也没有准备冗长讲稿。十五分钟,只能讲最核心的东西。
秘书从里间出来,看了他一眼:“王区长刚开完会,还有十分钟要接见招商局的人,你抓紧。”
林辰点头,将文件袋轻轻放在会客桌上,取出材料,抽出那张手绘图表,平铺在最上层。
门开时,王为民走了出来,西装笔挺,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他看了林辰一眼,微微颔首:“进来吧,说重点。”
办公室不大,陈设简朴。林辰站在办公桌前一步距离,没有坐下。
“王区长,我今天来,是为鸿宇机械产业升级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支持。”他语速平稳,开门见山,“目前街道财政无力全额承担,但我们设计了一套‘分阶段投入、风险可控’的推进方案,既能保证首期见效,又能降低财政压力。”
王为民坐下,端起茶杯,淡淡道:“说说看。”
林辰没有翻稿,而是以“问题—对策—预期”的结构展开。他先承认现实困难:资金缺口大、人才储备不足、审批流程复杂。随即提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一靠专项资金补缺,二靠分期投入控险,三靠高校协作造血。
“我们不要求一次性拨付全部资金。”他语气沉稳,“首期只需拨付预算的40%,用于设备采购与核心团队组建。三个月内,企业可实现产能提升,产生实际税收。后续资金可根据阶段性验收结果分批下达。”
王为民放下茶杯,目光落在桌上的手绘图上。
林辰顺势将图表往前推了半寸:“这是我们测算的推进节奏。红点是关键节点,蓝线是资金投入曲线,绿线是预期产出。您看,首期投入集中在前45天,但90天后就能形成正向现金流。”
办公室陷入短暂沉默。
王为民伸手拿起图表,仔细看了几秒,眉头微动。
“这个分阶段的做法,倒是有点新意。”他终于开口,语气依旧平淡,却不再冷硬,“材料我收下了,你们按程序走申报流程,发改委和财政局那边,我会打招呼让他们优先评估。”
林辰眼神微闪,但脸上不动声色:“谢谢王区长支持,我们一定抓紧落实。”
“别谢得太早。”王为民将图表放进文件夹,“这类申请每年上百,光有想法不行,得看执行。你们城建,能扛住压力吗?”
“压力从来不是退缩的理由。”林辰直视对方,“我们做这个项目,不是为了应付考核,而是想证明——基层也能做出像样的产业转型。”
王为民看了他一眼,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行。”他合上文件夹,“先走程序,我让人安排发改委下周来调研。”
林辰点头,起身告辞。
走出办公室时,走廊的灯光依旧冷白。他握着文件袋的边缘,指节微微发白,但步伐稳健。他知道,这句话不是承诺,而是许可——是那扇紧闭的门,终于松动了一道缝隙。
回到城建局,他立刻召集项目组开会,街道办的相关人员也赶了过来。
“发改委下周要来调研,我们必须拿出一套完整的现场演示方案。”他站在白板前,用记号笔画出时间轴,“首周完成设备进场准备,第二周启动调试培训,第三周实现试生产。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数据、有记录、有人负责。”
李倩快速记录,抬头问:“如果发改委问起人才来源,我们怎么答?”
“实话实说。”林辰写下“产教融合”四个字,“我们正在申请技能补贴,与三所高职院校达成实习合作。如果顺利,这批学生不仅能解决当前人力缺口,还能成为未来产业工人的储备力量。”
刘伟补充:“今天下午,第一所学校的老师会来实地考察。”
林辰点头:“安排专人对接,把我们的规划图、培训计划、录用意向书都准备好。这不是求人,是合作。”
会议结束时,天色已暗。林辰独自留在办公室,打开电脑,调出项目预算表。他将专项资金的预期到账时间填入“资金来源”栏,随即在“风险提示”一栏写下:“审批进度滞后,可能导致首期投入延迟。”
他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然后新增一行备注:“若发改委调研反馈积极,可申请提前启动采购流程,采用‘承诺制+容缺受理’模式。”
他知道,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王为民的一句话,只是打开了通道,但能不能走通,还得看每一步是否踩得准、压得实。
他关掉电脑,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如墨,远处的工业园区亮着几盏孤灯,像是沉睡巨兽的眼睛。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市人社局发来的通知:“技能提升补贴项目已进入终审阶段,预计五日内出结果。”
林辰盯着那行字,没有立刻回复。
他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新的文件——《产教融合试点申报预案》,封面上用钢笔写着几个小字:“未来产能,始于今日一课。”
他翻开第一页,开始逐条填写申报条件。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
窗外,一滴雨水缓缓滑落,在玻璃上拉出一道细长的痕迹,像是一道未完成的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