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正式投产两个月,批量生产顺风顺水,定制业务也稳步推进,每月净利润能稳定在3500元左右。可苏青渐渐发现,随着工人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之前的“口头约定”越来越不管用了——有人上班迟到早退,有人干活偷工减料,还有人对质量要求模糊不清,偶尔出现的小矛盾也没人及时协调。
“工厂要想长久办下去,不能光靠人情和自觉,得有规矩,有制度。”苏青琢磨着,得制定一套明明白白的管理制度,让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好有奖励、做得差有惩罚,这样工厂才能越管越规范。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每天晚上都趴在办公桌上写制度,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把该想到的都写进去,用词尽量平实,让工人都能看得懂。写好后,又找赵秀莲、李梅几个老骨干商量,听听她们的意见,改了好几遍,终于拿出了《工厂管理制度》的最终版本。
制度打印出来,贴在厂房最显眼的墙上,用红笔圈出重点,苏青还专门开了个全厂大会,逐条给大家讲解。
“咱们工厂的上下班时间,以后就固定下来了。”苏青指着制度说,“早上七点半上班,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半是午休时间,下午六点下班,不许迟到早退。”
为了方便考勤,苏青买了个考勤本,每天早上上班、下午下班,大家都要亲自签字,谁来了、谁没来、谁迟到了,一目了然。“迟到早退一次,扣5毛钱;一个月迟到三次以上,扣当天的保底工资;要是有事来不了,得提前一天跟我说,请假不扣工资,但得把手里的活安排好。”
以前总有人踩着点上班,甚至偶尔迟到十几分钟,自从有了考勤制度,大家都准时多了。有一次,一个年轻工人因为家里有事晚到了十分钟,主动在考勤本上注明,还跟苏青道歉:“苏老板,下次我一定早点出门,不迟到了。”
质量是工厂的命根子,苏青在制度里把质量标准写得明明白白,让每个工人都清楚。“缝纫工缝衣服,针脚必须均匀,每厘米3到4针,不能跳线、不能漏线;锁边工锁边,线迹要紧密,不能脱线;裁剪工裁剪,尺寸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不然裁坏了面料,就是浪费。”
苏青还规定,每道工序都要自检、互检,自己做好的活先自己检查一遍,没问题了再交给下一道工序,下一道工序发现问题,要及时跟上一道工序的工人说,一起整改。“要是谁做的活不合格,需要返工,返工的时间不算计件工资,要是因为质量问题导致客户退货,还要扣相应的工钱。”
制度实施后,大家对质量更上心了。缝纫工缝完衣服,会仔细看看针脚有没有问题;锁边工锁完边,会用手扯一扯,看看牢不牢固;质检员更是严格把关,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线头没剪干净,也会让工人整改。工厂的产品合格率,从之前的99%提升到了99.5%,合作商那边的投诉几乎没有了。
“干得好的,咱们不能亏待;做得差的,也不能姑息。”苏青在制度里明确了奖惩办法,让大家有奔头、有约束。
奖励方面,除了之前的超产奖励,又加了“质量标兵”和“全勤奖”。“每个月评选两名质量标兵,谁做的活合格率最高、返工最少,就评谁,奖励20块钱;全勤奖就是一个月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的,奖励10块钱。”
惩罚方面,除了迟到早退的处罚,还有质量问题的处罚。“要是因为个人原因导致面料浪费,按浪费面料的成本扣钱;要是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让工厂损失了订单,扣50块钱,严重的还要辞退。”
有了奖惩制度,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为了评上质量标兵,工人们都精益求精,互相学习技术;为了拿到全勤奖,大家都尽量不请假,每天准时上下班。有一次,赵秀莲因为技术好、质量高,被评为质量标兵,拿到20块钱奖金,她激动地说:“以后我得继续努力,争取每个月都拿奖励!”
苏青知道,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能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所以特意买了个意见箱,挂在休息区的墙上,鼓励大家提建议。“不管是关于制度的、生产的,还是生活的,有什么想法、什么意见,都可以写下来放进意见箱里,我每周五下午都会打开看,合理的建议咱们就采纳。”
刚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提,后来有个工人觉得缝纫区的灯光有点暗,写了个建议放进意见箱。苏青看到后,第二天就买了两盏大功率的台灯,安装在缝纫区,工人都说:“苏老板真把咱们的建议当回事,以后有想法就大胆提。”
慢慢的,意见箱里的建议多了起来。有人建议休息区增加几个凳子,方便大家午休;有人建议批量生产多增加几个深色款式,好卖;还有人建议给新手工人多组织几次技术培训。苏青都一一采纳,休息区加了凳子,生产计划调整了款式,每月增加了两次技术培训,工厂的氛围越来越好了。
有个老工人说:“以前在别的地方干活,老板说啥就是啥,咱们有想法也不敢说,现在苏老板让咱们提建议,还真采纳,感觉工厂就是自己的家一样。”
自从《工厂管理制度》实施后,工厂的变化越来越大。上班迟到早退的没有了,干活偷工减料的没有了,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每月的净利润,从之前的3500元,慢慢提升到了4000元,有时候还能达到4500元。
工人们也越来越满意,觉得在这样的工厂干活,心里踏实。工资稳定,多劳多得,还有奖励,管理也公平公正,有意见还能提,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晚上,苏青看着墙上的管理制度和意见箱,心里很欣慰。她知道,工厂要想发展壮大,规范化管理是必经之路。现在制度有了,大家也认可了,只要坚持下去,工厂一定会越来越好。
陆庭州看着苏青忙碌的身影,笑着说:“现在工厂管理得越来越规范了,你也不用那么操心了。”苏青摇摇头:“管理是个细活,得随时关注大家的情况,根据工厂的发展调整制度,这样才能让工厂走得更远。”
月光洒在厂房里,管理制度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意见箱静静地挂在墙上,仿佛在诉说着工厂的成长与变化。苏青知道,有了规范的管理,有了团结奋进的工人,青燕服装加工厂一定能在服装市场上站稳脚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