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体系协同与金凡后续行动:
互补性:上述陷阱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例如,“踏波凝踪”记录时间和脚印,“流萤引踪”或“云篆附影”提供身份或指纹证据,“太虚显光障”记录窥视时间,“错空迷剑印”制造意外让目标失态暴露或留下心理压力。
证据链:金凡需要按时“巡检”:查看修炼台玉磬痕迹需专门角度、检查宿舍出入口的尘迹用晨露镜查看、检查流萤玉茧是否激活织茧镜、观察定魂草是否有异动、并定期回收“流光刻录晶”、“玉尘记录点”读取信息。
精准抓人:一旦陷阱成功触发一个环节,金凡就能立刻在脑海中缩小嫌疑人范围。结合多个陷阱的触发时间和地点,他能精准定位某几人。例如,“踏波”显示有人5:12分偷偷进入宿舍区,“云篆”显示在5:15分有人触动储物柜,而“流萤”附着标记同时在甲同学衣服上被织茧镜扫出——铁证如山。
心理战术:陷阱本身造成的微小干扰、迷茫和困惑可能制造额外压力,使谣言制造者自己方寸大乱露出更多马脚。
安全性:所有收集信息的手段都微小、隐蔽、符合学院日常细节泥土、尘埃、盆栽草动、飞剑小故障,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落人口实指控金凡设攻击性陷阱,完全可辩称“灵力意外耦合”、“修炼材料固有特性”、“古阵法影响范围”等等。
这套设计融合了仙侠世界的特殊材料浮游生物、灵苔、特殊微生物、刻录晶体和细微感应机制对动作、气息、意图波动、压力分布的敏感度,以及组合伪装,确保了非伤害性和极高的隐蔽性,能有效应对最细心的对手。金凡只需要耐心收集和整合碎片信息,必能揪出幕后黑手。
暮色四合,天枢学院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霞光中。喧嚣了一日的讲经坛、淬剑谷渐渐安静,而位于山腰的“翡翠湖轩”——弟子们平日小聚品茗的雅阁——此时点起了柔和的灵灯烛火,成了暮色中一处温暖宁静的所在。
雅阁最里侧的云纹梨木桌前,金凡稳稳坐着,指节轻轻摩挲着一盏玉骨瓷茶盏。盏中袅袅升起青木香的灵气茶烟,缭绕着他略显沉凝却绝对没有焦躁的脸。桌对面,分坐着三位平日与他颇为交好的同窗:精研草木丹道的林淼、性子耿直爽快又痴迷炼体的赵莽,以及心思较为玲珑的阵法课友薛瑶。
“几位师兄师姐,近来学院里沸沸扬扬的那些传闻,想必也有所耳闻吧?”金凡状似随意地起了话头,声音不高,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困扰,目光扫过三人,带着一种寻求亲近之人理解的坦诚。他选在这灵气平顺、人心放松的黄昏时刻,挑的都是与他交情不错、不太可能恶意中伤但很可能知晓些内情的对象。氛围,更是他刻意营造的非正式——朋友间发发牢骚的清谈局而已。
林淼拨弄着手中一枚翠绿的灵叶,有些尴尬地开口:“呃……金师弟,都是些捕风捉影的闲话,听着添堵,别太往心里去。”他性子温软,只想安慰。
赵莽哼了一声,浓眉紧锁:“老子听了就火大!也不知哪个王八蛋吃饱了撑的开始乱嚼舌根!”他性格急躁,对不公平最是义愤。
薛瑶则抿了口茶,眸光在金凡脸上一转,没有立刻接话,显然在权衡。
金凡微微颔首,露出一丝苦涩的浅笑:“我自修行,问心无愧,本不欲理会。但流言日盛,扰我清净也就罢了,更怕以讹传讹,坏了同学间情谊。我思来想去,觉得与其被动猜测,不如直接向几位信任的朋友请教一番,也好……心中有个底数。”他巧妙地避开了质问,转变为一种寻求“解惑”的姿态。
他拿起精致的云纹小壶,亲自给三人添茶,这个微小的、谦逊的动作进一步消除了防备感。
“说来也怪,”金凡话锋一转,带上了几分好奇,“不知这传闻几时起风浪的?我平日多在静室或后山练剑,竟错过了源头。”他像个纯粹的路人,只想追溯时间线。
“约摸……上月初吧?”赵莽努力回忆,“好像是从淬剑谷那边……李胖子那家伙那天在淬剑谷和别人说得唾沫横飞,后来就传开了!”他率先指出了一个早期的传播节点。
林淼也点头附和:“赵师兄说得是,我记得也是那几天。后来演变的说法就越发离谱了,什么你窃玉有功啦,什么勾结外敌啦……唉。”他无意中透露了谣言的变种版本。
这正是金凡需要的关键!谣言的变体往往揭示了传播链条和背后动机。
“哦?竟有这么多说法?”金凡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惊讶,随即又困惑地摇摇头,“连我都不知道我有‘窃玉’的本事。听起来倒像是编排的人,还特意替我多想了几个罪名?”这句话带着点自嘲的意味,却又隐含引导——谣言是否经过了“加工”?
薛瑶这时放下茶盏,接口道:“我听得版本也各不相同。早先只是在丹阁听几个外院的提了一句,说你根基不稳、后继无力。不想没几日,这话就变成了勾结外人、意图倾覆玉堂峰,夸张得很。”她看似客观叙述,却点明了两个重要信息:谣言可能在特定地点如炼丹阁或人群中如外院弟子更集中,并且经历了明显的升级和妖魔化过程。她还提到了一个更具体的指向——玉堂峰的倾覆,这暗示了谣言内容更深层的目标或矛头。
金凡眉头皱得更紧了些,一副被谣言的复杂程度困扰的样子。“根基不稳?”他咀嚼着这个看似最初的“评价”,露出几分苦笑,“我倒好奇,这结论是从何得来的?难道我在演武场那日,只是运转周天时稍有迟滞,就被人解读至此了么?”他不仅自辩,还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能让传播者产生共鸣的可能“真相”,目的是诱使对方说漏嘴是谁在“观察”和“解读”。
“嗐!谁知道呢!兴许就是有人看你出关后气色不如往日好——修行嘛,谁没个瓶颈期?这就大做文章!”赵莽愤愤不平,完全被金凡带入了节奏。
金凡端起茶盏轻啜一口,眼睫微垂,掩住深处的锐利,继续缓缓引导:“修行之途漫长,起伏本是常事。我倒不惧这些闲言碎语,只是……这般肆无忌惮地编排同门,终归非我天枢学子之道。不知你们觉得,这风言风语,源头更可能在何处?”他巧妙地将话题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对造谣者动机和“环境”的分析上,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