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瞬间变得锐利如鹰!
“啪!”
一声巨响,朱元璋一掌狠狠拍在面前的桌案上,震得上面的茶杯都跳了起来。
“好!”
“说得好!”
他指着朱棡,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畅快与决断。
“不愧是咱的儿子!”
“禁海?禁个屁!”
“那是懦夫才干的事!”
朱元璋猛地转身,面向空无一人的大殿,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整个御书房。
“传咱旨意!”
“大开海禁,于沿海各处重设市舶司,广迎四方来商!”
他的声音顿了顿,一股铁血杀伐之气冲天而起。
“再传一道旨意,昭告天下!”
“内外诸夷,凡敢对大明称兵者,皆斩!”
朱棡看着眼前这个重新燃起雄主霸气的父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才是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所有的疑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朱棡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家老爹重新燃起斗志的模样。
这才是他熟悉的那个,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洪武大帝。
就在这时。
[叮!]
[恭喜宿主成功将洪武大帝带偏成莽夫,奖励水泥、沥青制造法!]
朱棡的脑海中,响起了系统那熟悉的提示音。
他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莽夫?这个评价,还真是……贴切。
不过,这奖励可真是及时雨。
水泥,沥青。
这可是基建狂魔的神器啊。
朱棡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要想富,先修路。
大明疆域辽阔,但交通却是个大问题。
官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
商队往来,货物运输,极为不便,极大地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有了水泥和沥青,就能修建平坦宽阔的道路,将大明的东西南北彻底连接起来。
到时候,南方的丝绸茶叶,北方的牛羊马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流通。
开海禁,是为了对外贸易。
而修路,则是为了搞活内部经济。
内外结合,这大明的经济想不腾飞都难。
朱棡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银子,正朝着大明的国库滚滚而来。
……
次日,奉天殿。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严肃穆。
朱元璋高坐于龙椅之上,神情与往日相比,多了一份锐气。
他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声音沉雄有力。
“咱昨日思虑再三,决定了一件事。”
群臣们纷纷竖起了耳朵。
“自今日起,大开海禁!”
“于泉州、广州、宁波等沿海重镇,重设市舶司,广迎四方来商!”
此言一出。
整个奉天殿,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懵了。
开海禁?他们是不是听错了?
要知道,禁海可是陛下您亲自定下的国策啊。
这才几年功夫,怎么说变就变了?
所有大臣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齐刷刷地转向了队列中的一个人。
晋王,朱棡。
除了这位爷,谁还有这么大的本事,能让陛下一夜之间做出如此惊人的改变?
肯定是他在陛下面前吹了什么风。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李善长与刘伯温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思索。
他们这些老狐狸,嗅觉何其敏锐。
陛下对晋王的宠信,似乎已经到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地步。
这对于储君太子朱标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徐达站在武将之首,脸上难掩激动之色。
他挺直了胸膛,下巴微微扬起,目光中满是赞许。
不愧是我的好女婿!
干得漂亮!
开海禁,利国利民,还能充实国库,为将来北伐提供军费。
这等好事,必须全力支持!
与徐达的激动不同,站在他对面的常遇春,此刻的表情却有些复杂。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在太子朱标和晋王朱棡之间来回逡巡。
作为太子妃的父亲,他理应是太子最坚定的支持者。
可偏偏,他的命是朱棡救回来的。
而且朱棡展现出的能力与魄力,也确实让他这个沙场老将都感到心折。
这小子,太妖孽了。
如果他真的对那个位置有想法……
常遇春的心里,第一次生出了纠结。
而站在稍后位置的汤和,则眯着眼睛,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他谁也不看,只是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但如果有人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的嘴角,正挂着一抹笑意。
对于朱棡这个小子,他是越看越顺眼。
大臣们心中各异的心思,朱棡自然尽收眼底。
他能感觉到,无数道或审视、或惊叹的目光,都汇聚在了自己身上。
他心里门儿清。
不是他太优秀,实在是光芒太盛,不自觉地就盖过了大哥朱标。
这让那些心思活络的大臣们,开始胡思乱想了。
但朱棡对此只是心中一笑。
跟大哥争?他从来没这个想法。
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他珍惜得很。
他要争的,是那个将来会把他一家子往死里整的侄子,朱允炆。
现在,不过是提前布局罢了。
……
夜幕降临。
东宫,吕氏的寝殿之内。
烛火摇曳,熏香袅袅。
太子朱标略带疲惫地走了进来。
“殿下,您回来了。”
一个温柔似水的声音响起。
身着一袭淡粉色罗裙的吕氏,莲步轻移,迎了上来。
她先是为朱标宽衣,又亲手端来一碗早已温好的参汤。
“殿下日理万机,定是累了,臣妾给您炖了参汤,您快趁热喝了补补身子。”
朱标接过参汤,一口饮尽,长舒了一口气。
吕氏又绕到他的身后,伸出纤纤玉手,力为他按捏着肩膀。
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婉贤淑的笑容。
只是在那低垂的眼帘之下,却藏着轻蔑。
对于太子正妃常氏,那个只知道舞刀弄枪的武夫之女,她向来看不上眼。
在她看来,只有自己这样温柔解意的女子,才配得上太子妃,乃至未来皇后的位置。
她一边捏着肩膀,一边状似无意地开口。
“殿下,今日朝堂之上,父皇宣布开海禁,可是三弟的主意?”
朱标点了点头,声音里带着感慨。
“除了他,还能有谁。”
吕氏的眼中闪过精光,语气带着担忧。
“殿下,臣妾听闻,自古以来皆是重农抑商。”
“三弟这般大力发展商业,会不会动摇我大明的国本啊?”
“而且,与那些海外蛮夷通商,万一引狼入室,岂不是后患无穷?”
她这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仿佛真的是在为大明江山社稷担忧。
然而,她预想中朱标的赞同,却没有出现。
朱标转过身,看着她,眼神前所未有的明亮。
他脸上不仅没有担忧,反而充满了钦佩。
“你不知道。”
“你根本不知道三弟为大明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