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归零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屏住了呼吸。
金城国际会议中心的穹顶天幕上,正以全息投影呈现着跨越海峡的实时景象——没有战舰云集的肃杀,没有导弹竖立的威慑,只有一道由“羲和”网络编织的蔚蓝色光幕, 笼罩着海峡两岸。
“这是历史上最特殊的通牒。”
身着深色中山装的发言人站在台前,身后是徐徐展开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全息文本。他声音平静如深潭,每个字却重若千钧:
“我们给予24小时最后期限,不是战争的倒计时,而是和平的最终呼唤。”
《灵境·华夏山河》同步开通的“和平议事厅”里,数字雪花般飘落的电子请愿书正以每秒数万份的速度累积。
Id“鹿港渔夫”上传了一段vr视频:晨雾中的鹿港天后宫,香客们捧着两岸共同供奉的妈祖金身缓缓行走,镜头扫过斑驳的石碑,特写定格在“缘深缘浅,原乡原土”八个字上。
【我们不要战争!】的弹幕覆盖了整个画面。
更年轻的世代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表达态度。在b站热门榜首的《海峡disco》混剪里,台北101的灯光秀与上海外滩的霓虹通过特效无缝衔接,配上魔性歌词:
“都是华夏的娃,吵啥架呀~”
这条视频下的闽南语评论首次超过了普通话。
而真正引发深思的,是“伏羲”实时生成的民意光谱图——代表“渴望统一”的青色光带,正在海峡两岸同步明亮起来,如同被唤醒的基因记忆。
厦门环岛路的“两岸一家亲”广场上,来自河南的面点师傅老王,正把最后一把红枣撒进直径3米的“团圆糕”里。
“按老辈规矩,红枣越多福气越满。”他用袖口擦擦汗,对直播镜头憨厚一笑。糕点上用枸杞拼出的“回家”二字,在阳光下红得灼眼。
海峡对岸,基隆港的渔市悄悄出现了变化。摊主阿海姐把大陆渔船的订货单压在妈祖像下,轻声念叨:“明日风暴,他们的船...也该进港避避了。”她手写的“平安”符纸,仔细贴在了每个大陆渔船的系缆桩上。
这些细碎温情的画面,通过“息壤”环境感知网络实时传递。当台北某幼儿园的孩子们隔着屏幕与北京小朋友同唱《茉莉花》时,监控中心的“伏羲”记录到异常数据——两岸民间自发形成的善意交互量,首次超过了官方引导的数据。
然而在和平的暖流之下,仍有阴冷暗礁。
某处加密通讯频道里,代号“夜枭”的声音嘶哑作响:
“启动‘暴雨’计划!让他们的系统看看什么叫民意的力量!”
三小时后,桃园某网吧。少年阿哲皱眉看着突然弹出的下载界面——“自由之翼”病毒包正伪装成游戏插件传播。他快速截屏发给“灵境”网安中心:【又来了,这次是捆绑在麻将游戏里】
更拙劣的表演发生在某些街头。几个穿着印有不当字样t恤的年轻人,对着直播镜头夸张嘶吼,却发现围观民众默默散开——卖奶茶的阿伯甚至淡定地调整摊位,让摄像头正好拍到他身后“两岸奶茶同源”的祖传配方图。
最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某电视台。当某位所谓“名嘴”在节目里颠倒是非时,工程师悄悄切进了大陆新农村的实时画面——福建某个畲族村落里,台湾来的社区营造师正带着村民做景观改造。
“螳臂当车。”
张诚在监控中心轻声道。他面前的光幕上,“伏羲”标记的异常干扰源正逐个熄灭,如同被潮水淹没的火星。
真正的降维打击来自科技本身的慈悲。
高雄美浓的农田里,老农吴伯盯着手机发呆。“神农”系统发送的精准施肥方案,让他种了半辈子的白玉苦瓜产量翻倍。当某个说客上门游说时,他默默亮出屏幕上的收成对比图。
更震撼的发生在医疗领域。通过“女娲”医疗联盟的远程系统,北京某医院的专家正在指导台大医院完成高难度手术。当患者血管吻合的瞬间,手术室里的台湾医生下意识说了句:“谢谢老师。”
这声感谢被“羲和”网络忠实记录,在两岸医疗圈悄然流传。
“我们不是在说服任何人,”张诚对技术团队说,“只是让科技证明最朴素的真理——合作比对抗更有利。”
通牒期限前最后六小时,海峡上空飘起细雨。
厦门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里,来自两岸的演奏家们即兴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琴声通过声纹采集系统,化作点点荧光汇入“羲和”网络,在海峡上空织就发光的五线谱。
虚拟世界的《两岸家园》里,上百万网友同时在线建造数字长城。每块砖石上都刻着祖籍地名——从彰化到漳州,从淡水到泉州,最终拼接成跨越海峡的光之桥梁。
而某个不为人知的深巷中,九十岁的林奶奶颤巍巍点亮红灯笼。她记得1949年那个离别的夜晚,父亲说过:“总有一天,这灯笼要照游子归家路。”
当子夜钟声响起,通牒期限届满的瞬间,所有屏幕突然暗去。
三秒后,一行字缓缓浮现:
“黎明将至,何不共待朝阳?”
没有威胁,没有警告,只有文明千年积淀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