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联邦议会通过《战略转向决议案》,已过去数月。人类文明这艘巨轮,在短暂的激烈争论和方向调整后,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默而坚定的姿态,驶向未知的深水区。其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建造“面壁”。
“面壁计划”的蓝图,是人类工程学想象力与严峻生存现实碰撞的产物。它并非要建造一个实体墙壁,那在宇宙尺度下毫无意义。它的核心,是在太阳引力影响范围的边缘,一个半径约一光年的虚拟球壳——奥尔特云外围,部署一个由数百万个独立“节点”构成的、分布式的超级网络。
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自动化平台,大小相当于一艘小型护卫舰。它们承载着多种功能的设备:
超导能量接收与转化单元:用于接收从内太阳系(主要依靠“盘古-木星”矩阵)通过定向微波或激光传输而来的巨量能源。
多频谱波束形成与调控阵列:这是“隐形斗篷”的核心技术之一,能够精确发射与背景噪音频率、相位完全相反的抵消波束,有效“中和”掉从太阳系内部逸散出的特定频段电磁波(尤其是那些携带文明特征的信息,如通讯、雷达、能量活动等)。
引力波干涉发生器:尝试产生微弱的、特定模式的引力波纹,用以干扰和掩盖人类活动(如曲速航行、大型能量设施运行)产生的非自然引力扰动。
量子传感与协同计算核心:确保数百万个节点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和同步性协同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调整的力场,而非各自为战。
微型推进与姿态控制系统:用于维持节点在复杂星际环境下的精确定位和轨道稳定。
这些节点彼此之间通过极其隐秘的、基于量子纠缠的“灵网”子网络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覆盖整个太阳系的“智能薄膜”。
建设工程的总指挥部,设立在冥王星轨道之外的一个临时空间站——“锚点”站。而工程的总指挥,则由联邦星际舰队司令,郑浩天上将亲自担任。这位经历过“自由星尘”事件和多次深空危机的老将,以其坚韧的意志、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在极端压力下的冷静判断而着称。他知道,这不仅是一项工程任务,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战役,战场就是这片广袤而空虚的星际空间。
2054年初,第一批工程舰队,承载着数千个节点模块和大量的建设机器人,从火星和小行星带的船坞启航。它们没有使用显眼的曲速引擎,而是依靠高效但缓慢的聚变推进器,如同沉默的工蚁,开始了长达数月至数年的漫长远征,奔赴距离太阳数千乃至上万个天文单位(AU)的奥尔特云外围。
“节点-01”建设基地,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前沿枢纽,设立在距离太阳约10,000 AU的一个预设坐标点。这里,已经远远超出了柯伊伯带,是真正意义上的星际空间。太阳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其它恒星稍亮一些的光点,提供的热量和光芒微乎其微。周遭是永恒的、接近绝对零度的黑暗和死寂,只有偶尔闯入的奥尔特云彗星核,提醒着这里仍属于太阳的疆域。
建设者们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宇宙辐射毫无遮挡,对所有电子设备和人员健康构成持续威胁。近乎真空的环境意味着散热极其困难,节点平台运行时产生的巨大热量必须依靠复杂的液氦循环系统排入深空。微陨石和宇宙尘埃的撞击虽然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巨大的空间尺度与通信延迟:即使以光速通信,从“节点-01”到内太阳系的指挥部,一个来回也需要近三周时间!这使得实时远程控制变得不可能。节点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性,而建设舰队也需要在极少外部指令的情况下独立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所有建设材料、能源、备件都需要从内太阳系长途运输而来。维持这样一条跨越上万AU的“生命线”,其成本和组织难度超乎想象。一艘艘巨型运输舰如同行走在钢丝上,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导致前线的建设陷入停滞。
驻守在“节点-01”和前线的工程人员,每次任务周期往往长达数年。他们远离家园,身处绝对的黑暗和寂静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那种被整个宇宙遗忘的孤独感,以及对任务失败的恐惧,时刻折磨着他们的神经。心理疏导和轮换制度变得至关重要。
郑浩天上将大部分时间都坐镇“锚点”站,但他坚持定期乘坐高速交通艇,亲临“节点-01”乃至更前沿的建设现场。他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行走在正在组装的节点骨架之间,与工程师和机器人操作员交谈,了解最真实的困难。他的到来,本身就像一剂强心针,给身处绝域的建设者们带去坚持下去的勇气。
“我们在这里每稳固一个节点,太阳系内我们的亲人、朋友,就多一分安全。”这是他对所有建设者说的话,简单,却直指核心。
时间来到2056年,“面壁”网络的节点部署已完成了约百分之五,虽然距离成型依旧遥远,但初步的协同测试已经开始。
就在一次重要的多节点联动校准测试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几乎让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当时,郑浩天正在“节点-01”基地亲自督战。测试旨在验证超过一万个节点同时进行波束抵消的同步精度。一切准备就绪,命令下达。
起初,一切正常。监测数据显示,从内太阳系方向模拟泄漏的测试信号,在力场边缘被有效地削弱了数个数量级。
然而,就在测试进行到第37分钟时,异变陡生!
基地和多个前沿节点的引力传感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一股来源不明、强度远超预期的引力微澜,如同无形的海啸,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扫过整个建设区域!
这引力扰动并非来自太阳系内部,而是来自系外深空。它极其微弱,对于内太阳系的天体几乎毫无影响,但对于依靠精密引力平衡来维持自身轨道和内部超导系统稳定的“面壁”节点来说,却不亚于一场风暴!
刹那间,监测屏幕上代表节点状态的指示灯大片由绿转黄,甚至变红!
【警告!节点A-7743轨道偏移超限!】
【警告!节点b-1128超导线圈失超!】
【警告!节点集群c区协同计算链路中断!】
【警告!能量传输光束偏离预定坐标!】
整个初步构建的力场网络开始剧烈波动,仿佛随时可能崩溃!更可怕的是,一些失控的节点其姿态推进器开始胡乱喷射,不仅自身有解体的风险,甚至可能像保龄球一样撞向邻近的节点,引发连锁反应!
“停止测试!所有节点进入安全模式!优先稳定自身姿态!”郑浩天几乎是吼着下达命令,他的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一旦节点大规模失控或损坏,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数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更可怕的是,这次失控本身可能就会产生一次异常的、集中的能量和引力爆发,如同在黑暗中打出了一发信号弹!
控制中心内乱成一团。远程指令因通信延迟无法及时生效,必须依靠节点自身的应急程序和前线人员的临机决断。
郑浩天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死死盯着主屏幕上的引力源分析数据。“伏羲”子系统的快速计算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测:这并非自然形成的星际引力波,其波形特征更像是一个质量极大、但体积极小的致密天体(初步判断为一个未被发现的原初黑洞或大质量致密晕天体)在数光年外路过,其产生的引力场恰好与建设区域形成了短暂的引力透镜效应,放大了原本微不足道的时空扰动!
“计算透镜焦点和影响范围!通知所有区域,根据预测模型,手动覆盖自动程序,进行反向姿态修正!集中备用能源,优先稳住关键枢纽节点!”郑浩天凭借其丰富的空间动力学知识和直觉,发出一连串精准的指令。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惊险博弈后,引力微澜的峰值终于过去。得益于节点的应急设计和前线人员的奋力抢救,大部分节点得以保全,只有少数几个位于“透镜”焦点区域的节点彻底损毁,需要后续替换。
当最后一个失控节点被重新控制住,力场波动逐渐平息,郑浩天才发现自己紧握的拳头里,指甲已经深深嵌入了掌心,渗出了血迹。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席卷全身。
这次意外,给“面壁计划”敲响了警钟。宇宙本身的环境,就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他们不仅要隐藏自己,还要应对深空本身的各种“意外”。
当郑浩天在前线为“面壁”的物理构建浴血奋战时,在数亿公里之外的地球,另一场无声但同样至关重要的战役,也在炎黄研究院的最深处打响。
张诚从未将“面壁计划”视为终极解决方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隐匿只能拖延时间,无法根除威胁。就像“守墓人”所展示的,“谐振者”文明并非因为暴露了日常活动而被发现,而是因为一次试图窥探更高维度的实验,泄露了无法掩盖的“强光”。
真正的出路,在于理解。理解“收割者”运作的机制,理解它们存在的维度,理解宇宙这片“黑暗森林”的底层规则。
为此,在“面壁计划”全力推进的同时,张诚动用其最高权限,在炎黄研究院地下深处,一个比“燧人氏”实验室更加隐秘、防护等级更高的区域,成立了绝密的研究机构——代号“望舒”。
“望舒”,中国古代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女神,象征着在黑夜中前行,窥探幽暗之秘。这个名字,寄托了张诚和所有知情者的期望。
“望舒”研究所的研究方向,高度聚焦且极其前沿:
高维空间探测与建模:尝试开发能够间接观测或推断更高维度(超越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存在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利用“时空之尘”的特性,以及从“谐振者”文明数据中解析出的蛛丝马迹,试图描绘出更高维度的“地图”。
意识与信息的本质研究:深入研究“收割者”收割“意识”这一可怕能力的科学基础。意识是否是某种量子信息结构?是否存在于更高的维度?能否被独立于物质载体而存在、转移或……吞噬?
跨维度通讯\/干扰技术探索:这是最具风险,但也可能是最关键的方向。目标是找到一种能够在不引发大规模能量泄露的情况下,与高维存在进行“低语”般通信的方法,或者,找到干扰其“收割”行为的技术路径。
“收割者”行为模式分析:集中所有已知信息(系统警告、守墓人记录、引力微澜等异常现象),尝试构建“收割者”的行为逻辑模型,预测其可能的探测方式和行动模式。
“望舒”的负责人,是理论物理学的奇才,艾琳娜·瓦尔科夫博士。她和她的团队,是从全人类中筛选出的、最顶尖且心理素质最过硬的大脑。他们签署了最严苛的保密协议,知晓最核心的机密,也承担着最大的风险——他们的每一次理论推演和微型实验,都可能是在悬崖边漫步。
张诚给予“望舒”的资源和支持是隐形的,但却是最高级别的。他清楚地知道,郑浩天在建造的,是文明的“盾”;而“望舒”在寻找的,可能是未来唯一的“矛”,或者,是一把能够打开生路的“钥匙”。
至2058年底,“面壁计划”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挫折和调整后,逐渐步入正轨。节点部署速度开始提升,网络的稳定性和协同效率也在逐步改善。虽然距离完全隐匿太阳系还遥遥无期,但那条无形的“隐形斗篷”,已经开始编织第一根丝线。
而在“望舒”研究所,那些不眠不休的夜晚里,超级计算机运行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复杂模型,实验室中进行着悄无声息却可能颠覆物理学的微型探测。艾琳娜和她的团队,正试图解读宇宙最深层的密码。
郑浩天在虚无中构筑壁垒,抵御着来自外部的、已知和未知的风险。
张诚和“望舒”在寂静中凝视深渊,探索着那足以吞噬文明的、源自更高层面的恐怖。
一明一暗,一实一虚。
人类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两条并行而又交织的道路上。
“面壁”之下,是蛰伏的无奈,也是积蓄力量的忍耐。
“望舒”所望,是极致的危险,也可能是否极泰来的唯一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