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期刊的审稿周期比预想中更为漫长。投稿后的日子,仿佛进入了一种胶着的等待状态。乔琳并未因此而焦虑分神,体内青莲本源那恒定温润的流转,赋予了她超越常人的耐心与定力。她深知,顶尖期刊的审稿过程本就严谨而耗时,焦急无益,唯有继续前行。
她将精力重新投注到其他几个并行的研究方向上,同时也开始更深入地思考那个刚被发现的新奇集体激发模式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在实验上寻求进一步的验证。吴院士团队内部的讨论氛围也因为这项待发表的重大突破而变得更加活跃,乔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核心,她的意见和思考常常能引发深入的探讨。
就在这种沉潜的积累中,时间悄然滑入了初冬。第一场薄雪覆盖了城市,为世界披上了一层素净的外衣。
这天下午,乔琳正在办公室与李文斌、张悦讨论一组新的模拟参数,邮箱提示音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专注。她随手点开,发件人赫然是《科学》期刊编辑部。
心脏,在那一瞬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攥紧,随即沉稳而有力地跳动起来。即使以乔琳的心性,在面对这封可能决定她此项工作最终命运的邮件时,也难以完全保持平静。她深吸一口气,指尖稳定地点开了邮件。
不是拒稿,也不是需要大修——是直接接收(Accept)的通知!审稿人对论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揭示了前所未有的物理现象,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仅提出了少数几个需要微调的文字表述建议。
成功了!
论文被《科学》主刊直接接收!
一股巨大的、混杂着喜悦、释然和巨大成就感的暖流瞬间冲遍全身。乔琳闭上眼,感受着这股情绪的激荡。体内,青莲本源似乎也感应到了宿主精神世界的剧烈升华,流转的速度陡然加快,一股比以往更加温热、更加浑厚的滋养之力蓬勃而生,不仅迅速抚平了她因激动而微颤的指尖,更仿佛洗涤了她的全身,让她有种脱胎换骨般的轻盈与通透感。它能分享她的荣誉,却能在她心潮澎湃时,成为最稳固的基石,并将这份巨大的精神能量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生命优化。
“乔师姐?”李文斌小心翼翼地唤了一声,他和张悦都注意到了乔琳瞬间的异样和那封被点开的邮件。
乔琳缓缓睁开眼,眸光清亮如洗,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一个清浅却无比真实的弧度:“论文,《科学》,接收了。”
“什么?!”
“直接接收?!”
李文斌和张悦几乎同时惊呼出声,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与震撼。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对于整个团队,乃至国内相关领域,都是一个极其重磅的消息!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基础科学中心,进而向更广阔的学术圈扩散。
吴院士亲自来到乔琳的办公室,当着所有团队成员的面,再次肯定了她的工作,语气中是罕见的、毫不掩饰的赞许:“干得漂亮,乔琳!这是你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团队整体实力的证明!”他当场宣布,将为中心所有成员安排一次庆祝活动。
陈景明教授也从原研究所打来了祝贺电话,语气欣慰:“乔琳,我果然没有看错你。这条路,你走得很稳,很好。”
周薇不知从何处得知了消息,发来了一连串惊叹号和表情包,由衷地为她高兴。
许妍更是兴奋地在电话那头尖叫,嚷嚷着必须要大大庆祝一番。
荣誉、认可、祝贺……如同潮水般涌向乔琳。她的名字,连同她那项发表在《科学》上的开创性工作,真正意义上在国内外物理学界“声振于林”。
面对这一切,乔琳却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与谦逊。在团队的庆祝会上,她将功劳归于吴院士的指导、团队的支持以及合作者的帮助,对自己付出的艰辛只是一语带过。在后续接受一些必要的、小范围的学术媒体采访时,她也将重点放在了解释工作的科学意义和未来展望上,避免任何个人化的炒作。
她依旧住在那个租来的小公寓,依旧每日修炼《青木养身功》,摄入大量食物维持消耗,依旧最早来到办公室,最晚离开。镜中的她,在巨大的荣誉加身后,气质愈发沉静内敛。青莲本源的滋养似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仅优化着她的肉身,更仿佛在淬炼她的精神,让她在喧嚣与光环中,依然能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她知道,这篇《科学》论文,是她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绝非终点。它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学术舞台的大门,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声振于林,风必催之?抑或是引来更多的同好与机遇?
乔琳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眼神平静而深远。体内那株青莲,在寂静中散发着温润而坚定的光芒,仿佛在说:无论外界风雨几何,根植深厚,自岿然不动。
新的挑战与征程,或许才刚刚开始。而她,已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