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薇那个意外发现的周期性结构,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乔琳主导的理论研究组内部激起了一圈涟漪。乔琳没有立刻将其拔高到重大突破的位置,而是保持着惯有的审慎。她让孙薇主导,并指派李文斌协助,设计了一系列更精细、更具针对性的模拟实验,旨在严格验证这组结构的真实性,并排除任何可能的数值误差或有限尺寸效应。
她自己则暂时将这部分工作交由团队跟进,将主要精力放回到与数学中心合作的核心难题上——那个关乎整个理论框架能否自洽的关键数学瓶颈。这需要她再次进入那种极致的专注状态,在物理直觉与数学严谨的钢丝上寻找平衡。
连续几天,她几乎将自己封闭在办公室和联合会议室里。白板上写满了潦草的公式,草稿纸堆积如山。进展缓慢,如同在迷雾中跋涉,时而有灵光微现,旋即又被更深的困惑淹没。
在这种高压下,乔琳体内青莲本源的运转,展现出一种近乎“拟态”的适应性。当她在数学的抽象森林中迷失方向时,滋养之力会变得格外“灵动”,仿佛能随着她的思维一起在符号的迷宫中跳跃,帮助她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关联;当她因长时间困顿而感到心神焦躁时,那力量又会转为“沉静”,如同深潭之水,缓缓浸润,抚平毛躁,让她重归冷静。
她发现自己对能量的摄取方式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有时只需一杯清茶,几片全麦面包,便能支撑数小时的高强度思考,仿佛青莲本源对能量的利用效率再次提升;有时却又需要在深夜补充一顿扎实的宵夜,以满足那种如同海绵吸水般的能量需求。她的身体仿佛自成一套精密的生态循环系统,而那株青莲,便是系统核心最高效的能量转化与调度中枢。
这天深夜,联合研讨会再次陷入僵局。针对一个关键性定理的推广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数学团队提出的几种方案都在物理图像的检验下显露出缺陷。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连续作战的疲惫写在每个人脸上。
乔琳叫停了讨论。“今天先到这里吧,大家回去休息,换个思路也许会有转机。”
众人各自散去,乔琳独自留在会议室,没有开主灯,只有角落一盏落地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她站在写满公式的白板前,目光沉静地扫过那些熟悉的符号与线条。体内,青莲本源似乎也感应到宿主面临的困境,流转的速度放缓,那股滋养之力不再试图冲击屏障,而是如同月光,温柔地洒满她的识海,带来一种奇特的宁静与澄澈。
她没有强迫自己继续思考那个难题,而是放任思维飘散,从最初的物理图像,到构建模型的初衷,再到一路走来遇到的各种挑战与解决路径……如同回溯一条奔流的江河,去看它最初的源头和每一道弯折。
就在这种近乎冥想的状态下,她的目光无意间落在了白板角落一个之前被忽略的、作为辅助引入的数学变换上。那个变换本身并不起眼,在之前的讨论中也未被重视。
然而此刻,在青莲本源带来的极致宁静与“月光”般的滋养下,乔琳脑中仿佛有极细的电光闪过!那个不起眼的变换,其数学结构,似乎恰好能与孙薇发现的那组周期性结构产生某种深刻的共鸣!而如果将这种共鸣嵌入到当前僵持的定理推广中……
她猛地拿起笔,在一旁空白的草稿纸上飞速演算起来。笔尖沙沙作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体内,青莲本源的流转依旧平稳,却仿佛与她那迸发的灵感产生了和谐的共振,支撑着她以惊人的速度和准确度,将那个模糊的直觉转化为严谨的数学表达。
半小时后,她停下笔,看着纸上那几行简洁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新公式,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困扰团队数周的瓶颈,竟然以这样一种迂回的方式,在与一个初级博士生偶然发现的联动中,找到了突破的曙光!这并非巧合,而是她自身积累、团队协作、以及青莲本源那优化到极致的思维状态共同作用下的必然。
她没有立刻通知其他人。而是静静坐在昏黄的灯光里,让这个新的思路在脑中慢慢沉淀、固化。体内,青莲本源那“月光”般的滋养缓缓退去,恢复到此前的温润平和,仿佛刚才那灵光乍现的助力,只是它无数种滋养模式中,最不经意的一次展露。
深潭映月,波澜不惊。最深刻的突破,往往孕育于最沉静的积累与最开放的接纳之中。
她拿起手机,看了眼时间,已是凌晨。屏幕上有一条许妍几小时前发来的未读信息,是一张夜空的照片,月明星稀。
“姐,今晚月色很好,突然觉得,心里很静。”
乔琳看着那条信息,又抬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唇角微微扬起。
她们在不同的时空,仰望同一轮明月,守护着各自内心的宁静,也迎接着属于各自的、破晓的时刻。
夜还深,但她的心中,已见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