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关上后,老夫子站在原地没动。
他盯着楼层显示屏,数字一格一格往下跳。
直到一楼亮起,他才把手从关门键上移开。
走出大楼时天已经黑了,风有点凉,吹得他领口微微翻动。路上车声不断,路灯一盏接一盏亮着。他没急着走,站在公司门口台阶上,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区的方向。
那层灯还亮着几处,其中一格属于他的工位。
他转身走向地铁站,脚步不快也不慢。
进站刷卡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系统提醒:今日步数已达八千。他顺手点掉通知,把手机放回口袋。
到家后他没开灯,直接走到书桌前坐下。房间安静,窗外传来远处广场舞的音乐声,断断续续。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光映在脸上,照出一点冷色。
输入密码,调出一个隐藏文件夹。图标是个普通的记事本,名字叫“工作备忘”。双击打开,弹出二次验证窗口,他输入一串数字:0426——那是他第一次被老赵克扣报销款的日子。
界面切换,出现一张动态关系图。节点密密麻麻,连线交错,像一张蜘蛛网。这是他这些年私下整理的公司人际模型,谁跟谁吃饭、谁替谁签字、谁在会议上帮谁说话,全都记录在案。
他开始往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
“项目资源倾斜”
“审批流程缺失”
“情侣挡箭牌”
“老赵亲眼看到”
每输一条,系统自动匹配相关人物和对话时间。几分钟后,三条传播链被标红突出。
第一条是从财务部的小李传出来的,说公益物资走捷径是老夫子搞特权。小李上周刚调岗,之前负责报销审核,正好经手过一笔被老赵压下的单据。
第二条来自行政组的老周,声称有人拿陈小姐当保护伞。老周这个月请了三天假,打卡记录显示他有两天去了城东的茶楼——而老赵常在那里约人谈事。
第三条最隐蔽,由技术部的小王在饭局上提起,说老夫子根本不在乎公益,只是为了立人设。小王上季度绩效垫底,但最近突然接到两个重点项目,审批人正是老赵。
三条线看似独立,源头却都指向同一个人。
老夫子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桌子。
不是巧合。
是布局。
他重新打开组织架构图,把这三个传播者标记出来,再叠加上他们近期与老赵的接触记录。结果清晰显现:小李在调岗前夜收过老赵一条微信,转账五百元,备注“辛苦费”;老周的茶楼消费记录里,有一笔一千二的发票次日就被计入部门团建报销;小王的项目分配会议纪要中,老赵曾特意强调“给年轻人机会”。
这些人不是随口议论,是被人喂了话,再故意散出去。
目的也很清楚——把他塑造成一个靠关系、走后门、用感情炒作自己的人。
一旦形象崩塌,之前媒体采访建立的好感全都会反转。什么支教、送书、泥地推车,全成了表演。
更狠的是,明天审计要查账。
如果现在舆论已经在质疑他贪墨公益资源,那一丁点流程瑕疵就能被放大成大问题。
这招叫借刀杀人。
他自己不动手,让别人来砍你。
老夫子闭了会儿眼,再睁开时眼神变了。
不是气,也不是慌。
是明白。
他打开新文档,新建表格。第一列写“传播节点”,第二列“关联证据”,第三列“反击切入点”。
一条条填下去。
小李那边有转账记录,可以调聊天截图;老周的报销发票有问题,能查财务流水;小王的项目分配不合规,会议录音还在服务器存档。
只要拿到原始数据,就能证明这些流言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有人刻意引导。
但他不能现在就动手。
一动就会打草惊蛇。
尤其是老赵,那人精得很,稍微察觉风吹草动就会缩回去。
得等。
等他继续出招。
越狠越好。
这样才能把所有暗处的动作都逼到台前。
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便利店还在营业,灯光亮着,有个外卖员坐在门口抽烟。城市依旧热闹,没人知道此刻楼上一个人正盯着一场阴谋的全貌。
他回桌前,拔下U盘塞进内袋。
然后重新开机,登录公司内网。
翻到员工通讯录,找到老赵的名字,右键点击,选择“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该人员动态更新将优先推送至您的消息栏。
他点了确认。
又打开邮箱,设置关键词过滤:“公益”“审批”“老夫子”“陈小姐”,所有包含这些词的邮件都会自动转发到私人账户。
做完这些,他看了眼时间:晚上九点十七分。
办公室的灯早就灭了,整栋楼只剩零星几盏。
他没关电脑,也没走。
坐回椅子上,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开始写东西。
写得很慢,一字一句都很稳。
标题是:《关于近期公益项目执行情况的说明》。
内容不提谣言,不说委屈,只列事实——哪天运了多少书,签收人是谁,运输公司名称、车牌号、交接照片编号,全部精确到条目。
他知道,这份材料现在用不上。
但等时机到了,它会像一把刀,直接插进谎言的心脏。
十点整,手机响了。
是系统提醒:明日天气晴,气温18到25度,适宜出行。
他没看,直接按灭。
屏幕暗下去的一瞬,他又想起白天食堂那顿饭。
有人问他是不是拿陈小姐当挡箭牌。
那时候他还不能反击。
但现在。
他已经看清了整盘棋。
谁在说话,谁在传话,谁在背后递刀子。
他不需要马上掀桌子。
他只需要等着。
等对方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亲手把真相摊开。
他站起身,活动了下肩膀。
然后重新坐下,打开另一个加密文件。
这次输入的密码是:1012。
那是陈小姐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的日子。
界面跳转,出现一份备份日志。里面记录着他过去半年所有的公益支出明细,包括自掏腰包买的文具、垫付的运费、甚至几次半夜开车去仓库装货的时间戳。
每一笔都有凭证。
每一条都能对上。
他一条条核对,确认无误后,将文件打包加密,上传到云端三个不同账户。
做完最后一步,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气。
不是轻松。
是准备好了。
外面的广场舞音乐换了首歌,节奏更快了。
他没理会,低头看着键盘。
左手边Alt键有些松动,是他上次用力敲击留下的痕迹。
他用指甲轻轻抠了下边缘,让它恢复原位。
然后双手放在键盘上,打出最后一行字:
“证据收集阶段,启动。”
回车。
光标在下一行闪烁。
像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