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遂没想着彻底与董卓闹翻,毕竟,凉州这么大,天高皇帝远。
一人占据一两个郡,当个土皇帝,人生短短几十载,不也乐得快活?
羌人部落集合起来,拿韩遂当名义的盾,那韩遂拿他们当自己的刀,也足够在凉州稳居一隅了。
所以,韩遂给绕后羌骑精锐下的命令是,必须活捉,不可杀害董卓的亲属。
董卓出征前,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安排留守后方,虽然感觉这事多余,羌胡能有什么脑子?还知道奇袭?
就那韩遂?只不过是羌人树立的幌子而已,一介文士,不成气候。
也是董卓和李儒的情敌,很大的原因是董卓的儿子,性格也跟董卓一样,易怒暴躁。
一人顶着奇袭部队,杀了十几人后,力竭而亡。
董卓得知消息后,吐血昏迷,李儒紧急下令,让枝阳和枹罕两个方向的兵力,沿武威边界,迅速铺开。
让胡轸钉住韩遂侧翼,让他轻易不敢追击。
这队奇袭部队,必须死,不然,以董卓的性子,恐怕凉州要大乱了。
李儒令军中第一猛士,华雄,带千骑迅速回援安故城。
不负所望,华雄全歼这支羌骑部队,成功解救董卓家眷。
就这样董卓再次醒来时,做出决断,与韩遂死磕到底。
韩遂那边也收到了消息,他深知,愤怒的董卓,根本不会和他再坐下来谈判。
于是,他决定,带着羌人撤退。
但这一决定,却被部分羌人首领拒绝,意见相同的时候,他们会听韩遂的,意见不同的时候,韩遂只是一个傀儡。
他们认为董卓三面兵力加起来,才两万,不足为惧,应该一举破敌人。
这样成功的话,不光金城郡,连陇西都可以霸占住。
利益使人智昏,虽然羌人的智力本来就不高。
韩遂无奈,只好暗中联络信任自己的部族,准备在两军开战的时候,悄悄撤退。
董卓亲自誓师,亲自带头冲锋,所有将士群情激愤,个个杀红了眼,不要命的进攻。
正所谓哀兵必胜,二万对八万,董卓把羌人打的支离破碎,赶出了金城郡。
这一仗,打的是昏天暗地,董卓军视死如归,也是这一仗,他儿时的玩伴,也是他的小舅子,张迁战死。
董卓悲痛欲绝,自己的儿子死了,自己的兄弟也死了。
后来,还是李儒开导,给出了一个两全的主意,董卓把张迁的儿子张越,过继到自己名下,改姓董,视如己出。
再说韩遂这边,他提前退回了张掖郡,他也不是没有收获,十万不听话的兵,不如两万听话兵。
前方大败,韩遂拐走这两万羌骑,对他感恩戴德,奉为神明。
此战结束,董卓的势力遍布金城和陇西,威名更是整个凉州无人不知。
只是,董卓依旧苦于没有像样的官身。
董卓期望的官身,是朝廷任命的,而非地方大员可以自己任用的属官。
正常来说,以董卓的功绩,早就可以入朝为官,或是出任地方大员。
可大汉当时还是察举制,就算你军功卓着,在世家大族眼里,也不过是边陲武夫,粗鄙上不得台面。
于是,他退而求其次,朝廷命官做不了,先当属官算了。
经过李儒走动关系,凉州刺史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让他统领凉州南部五郡官军,守卫凉州,抵御羌人。
任职期间,董卓尽心尽力,领兵大破羌胡,斩敌近万。
以至于后来羌人看到董军的旗帜,便望风而逃。
当然,这份功绩,写在了刺史成就的述职报告中。
虽然被分走了大部分功劳,但董卓的名字,也因此走进了朝廷的视野。
于是,董卓更加致力于打通关系,钱财珍宝送出去无数。
终于,桓帝末年,并州刺史段颎将手里的推荐名额给了董卓,以此进入朝廷公府,董卓担任羽林郎。
从此,董卓不再是平民百姓,也不再是地方豪强,更不再是凉州军阀,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士族这个阶层。
但距离世家,地位还很遥远,因为董家没有传承,也没有官宦的底蕴。
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
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
董卓被任命为张奂的军司马。
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地区,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
次年,张奂班师回朝,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将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后来,董卓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董卓性格问题,皆未干长远。
熹平年间,董卓暗中投诚,依靠袁家。
当时的司徒袁隗,征其为掾吏,后转任并州刺史兼河东郡太守。
兜兜转转,官场浮沉,董卓以为,自己就会这样,颠沛一生,最终还会回到凉州,做个富家翁。
一切的转折都在中平元年(184年)。
这年,黄巾起义爆发,李儒兴奋的找到了董卓,只有乱世,才是他们的机会。
清闲日子过久了的董卓,有些发福,他躺在院子,边晒太阳,边听着李儒诉说着大汉的乱象。
他原本苍凉的眼神,逐渐明亮起来,掩埋在他内心最深处的欲望,正在破土而出。
冀州,北中郎将卢植认为不可因功冒进,选择与张角对峙,结果被官宦扣上延误军机的罪名。
起义初期,黄巾军还是很勇的,在大贤良师张角的率领下,黄巾军士气很高,卢植选择对峙是正确的。
卢植被朝廷罢免,李儒趁机行贿十常侍,最后董卓拜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董卓也知道,打不赢还有缓和的机会,但打输了,自己绝对死路一条。
于是,他放弃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但围攻两月余不克。
这期间,董卓在冀州结识了官途失意的徐荣,并邀请其做自己的参军。
徐荣感念董卓豪爽,而且对他信任有加,于是拜主追随。
同年八月,朝廷令左中郎将皇甫嵩北上冀州,董卓被罢免至廷尉受审,判“减死罪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