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乾化二年(912 年)的暮春,陕州城外的青龙涧边总是聚集着洗衣的妇人。她们手中木槌敲打衣物的声响,伴着涧水潺潺,成了这乱世中难得的安稳景致。可这日,一阵突如其来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 —— 陕州节度使刘鄩的亲兵卫队正沿涧边巡视,为首的校尉目光扫过岸边,却突然勒住了缰绳。
岸边柳树下,一个身着粗布青裙的少女正低头拧着衣物。春日的阳光透过柳叶洒在她身上,勾勒出纤细却挺拔的身姿。她垂首时,乌黑的发丝滑落肩头,偶一抬头,露出的脸庞竟让随行的士兵都忘了呼吸 —— 眉如远山含黛,眼似秋水横波,连岸边盛放的海棠花,在她抬眸的瞬间都仿佛失了颜色。“此女竟让百花自惭形秽,真乃‘花见羞’也!” 校尉喃喃自语,这声赞叹,竟成了伴随少女一生的名号。
这位被称作 “花见羞” 的少女,本是陕州城中一个普通货郎的女儿王氏。父亲早逝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替人洗衣缝补维持生计。虽是寒门出身,王氏却自幼聪慧,母亲教她识文断字时,她过目不忘;邻里教她女红,她绣出的鸳鸯能引得蜜蜂驻足。更难得的是,她虽生得绝世容颜,却无半分骄矜,待人接物总是温和有礼,陕州城中的百姓都赞她 “貌若天仙,心似菩萨”。
可校尉的赞叹,终究还是将她卷入了乱世的漩涡。几日后,一份厚重的聘礼抬到了王氏家中 —— 陕州节度使刘鄩要纳她为妾。刘鄩已是六十岁高龄,家中妻妾成群,母亲得知消息后,抱着王氏哭了一夜:“我的儿,你本该嫁个寻常人家,安稳过一生,为何要入这虎狼窝?” 王氏却擦干眼泪,轻声安慰母亲:“娘,如今这世道,寻常人家哪有真正的安稳?刘节度使手握兵权,若能得他庇护,至少您能平安度日。女儿去了,定会谨言慎行,保全自己。”
踏入节度使府的那一日,王氏身着素色衣裙,未施粉黛,却依旧让府中姬妾黯然失色。刘鄩见她这般模样,反倒生出几分好感:“你为何不装扮一番?” 王氏垂眸答道:“妾听闻节度使大人是为国操劳的忠臣,不喜浮华。妾虽出身微末,却也知应以诚心待大人,而非靠妆容取悦。” 这番话,让历经官场沉浮的刘鄩心中一动 —— 他见多了趋炎附势的女子,却从未见过这般通透沉稳的少女。
此后,王氏在府中愈发谨慎。她从不参与姬妾间的争宠,每日除了侍奉刘鄩,便是闭门读书,或是亲手为府中下人缝制衣物。有一次,刘鄩因战事不顺,在府中大发雷霆,众姬妾吓得瑟瑟发抖,唯有王氏端着一碗热茶,静静站在一旁。待刘鄩怒气稍减,她才轻声说:“大人,兵法有云‘怒不兴师’,如今敌军势盛,您若气坏了身子,岂不是正中敌人下怀?不如先歇息片刻,再与谋士商议对策。” 刘鄩看着她平静的眼眸,心中的怒火竟渐渐平息。从那以后,刘鄩愈发看重王氏,遇事总愿与她商议,甚至将府中内务也交由她打理。
王氏虽得宠,却从未恃宠而骄。她见府中老仆生活艰难,便悄悄提高他们的月钱;见姬妾中有人生病,便亲自熬药探望。府中上下,无一人不称赞她的贤德。可这样的安稳日子,终究没能长久。后梁贞明六年(920 年),刘鄩率军与后唐军队交战,兵败后抑郁而终。临终前,他紧紧握着王氏的手:“我死后,你若想离开,便带着财物远走高飞,找个安稳地方度日;若想留下,府中众人定会护你周全。”
刘鄩的离世,让王氏再次陷入绝境。彼时的后梁已是风雨飘摇,陕州城中人心惶惶。府中谋士劝王氏:“夫人,如今节度使已逝,府中无主,不如早日投奔后唐,或许还能求得一线生机。” 王氏却摇了摇头:“刘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怎能在他尸骨未寒时弃他而去?且府中还有数百口人,我若走了,他们定会沦为流民,生死不知。我需先为大人办好后事,再做打算。”
她以刘鄩遗孀的身份,主持了葬礼。葬礼上,她一身孝服,抚棺痛哭,哀婉的哭声让在场众人无不落泪。后唐的探子将这一幕报给了后唐将领李嗣源,李嗣源听闻后,不禁感叹:“刘鄩竟有如此重情重义的姬妾,实在难得。” 而这声感叹,也为王氏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定都洛阳。李嗣源因战功卓着,被封为成德节度使,驻守邺城。此时的王氏,早已离开陕州,带着刘鄩的旧部,辗转来到邺城。她本想在此隐居,却不料,一次偶然的相遇,让她再次与权贵产生交集。
那日,王氏带着仆人去城中采购物资,恰逢李嗣源率军回城。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避让,王氏也拉着仆人躲在路边。可就在李嗣源的马队经过时,他的目光却落在了王氏身上。李嗣源虽已年过四十,却也是沙场老将,见惯了各色女子,可王氏身上那份历经沧桑却依旧温婉的气质,竟让他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你是谁家女子?为何会在邺城?” 李嗣源翻身下马,沉声问道。王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成德节度使李嗣源,便从容上前,行礼答道:“民女王氏,乃前陕州节度使刘鄩之妾。刘大人已逝,民女带着旧部前来邺城,只求一处安身之地。” 李嗣源听闻她便是那位在刘鄩葬礼上痛哭的姬妾,心中顿时生出几分敬意:“你倒也是个重情义的女子。如今邺城虽安,却也需有人照料内务,你若不嫌弃,可入我府中,担任掌事夫人。”
王氏深知,在这乱世中,想要独自存活何其艰难。李嗣源手握重兵,且素有贤名,若能依附于他,不仅自己能得安稳,刘鄩的旧部也能有个归宿。于是,她再次点头应允,进入了李嗣源府中。
与在刘鄩府中不同,王氏在李嗣源府中,不仅要打理内务,还要时常为李嗣源出谋划策。李嗣源虽是武将,却不善权谋,时常被朝中奸佞陷害。有一次,后唐庄宗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怀疑李嗣源有谋反之心,派使者前往邺城调查。使者到府后,态度傲慢,百般刁难。李嗣源气得想要拔剑相向,王氏却拉住他,轻声说:“大人,使者虽无礼,却是庄宗派来的。您若动了他,便是坐实了谋反的罪名。不如先好生招待,再上书庄宗,表明忠心。”
随后,王氏亲自下厨,为使者准备丰盛的宴席,又拿出自己的财物,送给使者作为礼物。席间,她从容应对使者的盘问,将李嗣源平日治军严谨、忠心报国的事迹一一告知。使者被她的言辞打动,又得了好处,回去后便在李存勖面前为李嗣源美言,化解了一场危机。李嗣源事后对王氏感激不已:“若不是你,我今日恐怕已酿成大错。” 王氏却淡淡一笑:“大人是为国为民的忠臣,民女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可李存勖统治后期,愈发荒淫无道,沉迷酒色,重用宦官,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叛乱频发。同光四年(926 年),魏州士兵发动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可李嗣源刚到魏州,他的部下便与叛军合谋,拥立他为帝。李嗣源得知消息后,吓得魂飞魄散,想要自杀明志。王氏得知后,急忙赶到他身边,拉住他的手:“大人,如今已是骑虎难下。您若自杀,部下定会被庄宗清算,您的家人也难逃一死。不如顺势而为,率军回师洛阳,清君侧,安天下。”
李嗣源犹豫不决:“可我若起兵,便是谋反,会被天下人唾骂。” 王氏眼神坚定:“庄宗沉迷酒色,滥杀无辜,早已失去民心。大人您素来深得军心民心,若能起兵,定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况且,您起兵并非为了自己称帝,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怎能算是谋反?”
在王氏的劝说下,李嗣源终于下定决心,率军回师洛阳。途中,王氏不仅为李嗣源出谋划策,还亲自安抚士兵,为他们缝制衣物,鼓舞士气。士兵们见节度使夫人如此贤德,愈发坚定了跟随李嗣源的决心。
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率军进入洛阳,登基为帝,史称后唐明宗。王氏虽未被册封为皇后,却以 “淑妃” 的身份,成为李嗣源身边最重要的人。李嗣源登基后,想要册封王氏为皇后,王氏却婉言拒绝:“陛下,如今国家初定,百姓尚未安居乐业,若此时册封皇后,恐会引起朝中非议。且臣妾出身微末,不足以母仪天下。不如等天下太平后,再议此事。” 李嗣源见她如此深明大义,心中更加敬重,便依了她的意愿。
此后,王氏在宫中愈发低调。她从不干预朝政,却时常在李嗣源处理政务时,提醒他要体恤百姓。有一次,李嗣源想要修建宫殿,王氏便对他说:“陛下,如今百姓刚经历战乱,生活困苦,若再大兴土木,定会加重百姓负担。不如将钱财用于安抚流民,发展农桑,待国家富足后,再修建宫殿也不迟。” 李嗣源听后,当即取消了修建宫殿的计划,还下旨减免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李嗣源和王氏的共同努力下,后唐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史称 “明宗之治”。百姓们都称赞李嗣源是贤君,也夸赞王氏是贤妃。可这样的好日子,终究还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
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李嗣源病重,朝中大权逐渐落入太子李从荣手中。李从荣生性残暴,野心勃勃,见李嗣源病重,便想提前登基,于是暗中联络亲信,准备发动宫变。
王氏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多次前往李嗣源的寝宫,想要将此事告知李嗣源,可李嗣源已是弥留之际,神志不清,根本无法听清她的话。王氏无奈,只好暗中联络宰相冯道和枢密使赵延寿,商议对策。
冯道忧心忡忡地说:“淑妃娘娘,太子手握兵权,且已联络了宫中侍卫,我们恐怕难以抵挡。不如先派人前往魏州,通知忠武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养子),让他率军前来洛阳,平定叛乱。” 王氏点头同意:“此事就劳烦冯宰相了。只是李从珂远在魏州,恐怕远水难救近火。我们需先稳住太子,拖延时间。”
随后,王氏故意在宫中散布消息,说李嗣源病情有所好转,很快便能临朝理政。李从荣听闻后,心中疑虑,暂时放缓了宫变的计划。可没过几日,李从荣便察觉出不对劲 —— 宫中侍卫的调动愈发频繁,冯道等人也时常秘密商议。他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决定在次日清晨发动宫变。
当晚,王氏坐在李嗣源的寝宫旁,一夜未眠。她看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李嗣源,心中满是悲凉:“陛下,臣妾尽力了,可这江山,恐怕还是保不住了。” 天刚蒙蒙亮,宫外便传来了厮杀声 —— 李从荣率军攻打宫门。王氏急忙命人关闭宫门,组织宫中侍卫抵抗。
宫门外,李从荣的士兵高喊着 “诛杀奸佞,拥立太子” 的口号,疯狂地撞击宫门。宫墙内,王氏亲自手持宝剑,站在宫门前,鼓励侍卫们:“将士们,太子谋反,乃是大逆不道之举。若能守住宫门,待李从珂将军前来,定有重赏!若宫门被破,我们所有人都难逃一死!” 侍卫们见淑妃娘娘如此勇敢,士气大振,拼死抵抗。
可李从荣的兵力终究太过强大,宫门渐渐支撑不住。就在这危急关头,远处传来了马蹄声 —— 李从珂率领的援军到了!李从荣见援军到来,顿时慌了手脚,率军想要撤退,却被李从珂的士兵团团围住。最终,李从荣兵败被杀,宫变被平定。
可宫变虽平,李嗣源却因受到惊吓,病情急剧恶化,在当天便驾崩了。李嗣源驾崩后,李从珂在冯道和王氏的支持下,登基为帝,史称后唐末帝。李从珂登基后,对王氏感激不已,尊她为 “皇太妃”,待遇如同太后。
王氏本以为,李从珂登基后,后唐能再次恢复安定。可她没想到,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之间的矛盾,早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手握重兵,且素有野心。李从珂登基后,对石敬瑭百般猜忌,多次想要削夺他的兵权。石敬瑭忍无可忍,最终决定谋反。
后唐清泰三年(936 年),石敬瑭以 “清君侧” 为名,率军攻打洛阳。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他竟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臣,并以 “燕云十六州” 为代价,请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出兵后,石敬瑭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洛阳。
洛阳城中人心惶惶,李从珂整日饮酒作乐,根本无心抵抗。王氏多次劝说李从珂:“陛下,如今敌军逼近,您应振作起来,召集将领商议对策,而不是整日饮酒。若再这样下去,洛阳城迟早会被攻破。” 可李从珂却充耳不闻:“太妃娘娘,如今大势已去,再做什么都没用了。”
王氏见李从珂如此消沉,心中满是绝望。她知道,洛阳城破已是迟早的事。为了保全李嗣源的子嗣,她暗中派人将李嗣源的幼子李从益送出洛阳,托付给忠心的老仆,让他们远走他乡,隐姓埋名。
同年十一月,契丹军队与石敬瑭的军队合力攻破洛阳。李从珂见大势已去,带着家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王氏得知消息后,平静地整理好衣物,对着李嗣源的灵位拜了三拜,然后对身边的宫女说:“我侍奉先帝多年,如今先帝的江山已亡,我岂能独活?” 说完,她便拿起桌上的毒药,一饮而尽。
宫女们见状,纷纷痛哭流涕。可王氏却只是平静地闭上眼睛,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 她终于可以去见李嗣源了,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他们能远离这乱世的纷争,过上安稳的日子。
王氏死后,石敬瑭进入洛阳,建立后晋。他得知王氏的死讯后,心中颇有感触,下令将王氏与李嗣源合葬于徽陵。百姓们得知王氏殉国的消息后,纷纷自发前往陵墓前祭拜,为这位乱世中的贤妃哀悼。
在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道德沦丧的年代,王氏以一介女子之身,在乱世中坚守本心,重情重义,贤德智慧。她侍奉刘鄩时,谨言慎行,贤良淑德;跟随李嗣源后,不仅为他化解危机,还辅佐他开创 “明宗之治”,造福百姓;即便在王朝覆灭之际,她也选择以身殉国,保全先帝的尊严。
后世的史学家们,对王氏的评价颇高。《旧五代史》中记载:“淑妃王氏,性贤明,能识大体,明宗之治,多赖其助。及唐亡,殉节而死,可谓烈女也。”《新五代史》也称赞她:“王氏虽为女子,却有男子之胸襟与气节,在五代乱世中,实为难得。”
王氏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因美貌被卷入乱世,却从未沦为男人的附庸。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在乱世中赢得了尊重,也为后唐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红颜传奇,更是一曲乱世中的正气歌。
如今,千年已过,徽陵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可花见羞王氏的故事,却依旧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