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上官,本宫真没想到,你竟然对申怀安误会如此之深。
本宫也知道你在焦急什么?可是匈奴犯边、巴蜀和西域联合进攻潼州,还有荆楚攻破许阳。
这些可不管申怀安什么事,只是他国想借此匈奴南下之机,想都要分一杯羹罢了。
从申怀安的建议来看,这么短的时间,申怀安能做此安排,已是他能想到的最好安排了。
上官,你不是不知道匈奴此次来势汹汹,安国公多次八百里加急,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甚至还说出要放弃甘州,退守宁州了,可见边关的危急程度。
说句实话,本宫现在反而不担心潼州和许阳,就算我大梁不敌,还可以进行和谈。
可是一旦匈奴攻破甘州,从甘州到大梁腹地,一马平川,再无险可守,你不是不知道匈奴的破坏力。
他们所到之处,那是尸横遍野,寸草不生。
可是巴蜀和荆楚,只是想得利益罢了,本宫不认为申怀安有何错处。”
上官仁远:“长公主,您虽然说的有道理,可是如果申怀安不出兵,其它几国了不会联手同时侵犯我大梁了。
如果一开始朝廷就派人去和匈奴和谈,无非就是损失些钱粮,可是现在南边、西边和北边都有强敌进攻。
这一切祸首都是申怀安,我大梁好不容易换得的局面,都被这小子给害了。
如此一来,我大梁有多少将士会葬身边关,又有多少百姓将生灵涂炭,臣实在是心痛啊!”
上官仁远说完,很是激动,他只觉得心中翻涌,突然一口鲜血喷出。
长公主也吓了一大跳,忙喊道:来人。
这时白虎和上官慕晴才冲进房屋,看到右相口吐鲜血,大喘粗气。
长公主道:“快去叫大夫来瞧瞧。”
谁知上官仁远摆了摆手道:“不,白虎,备车,随我去户部。
这个时候前方战事吃紧,我们不能断了他们的粮草,不然对不起前方拼杀的将士。”
长公主激动道:“上官,你身体要紧,本宫相信申怀安,也相信我大梁将士。”
上官仁远:“长公主,虽然臣反对出兵,可是现在已无挽救办法,只能尽全力支援前方。
现在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吧!”
上官仁远说完在白虎的搀扶下向外走去,而上官慕晴一脸心疼的跟在身后。
长公主知道上官仁远的个性,他虽然反对出兵,可只要朝廷出兵,他都会尽全力支援粮草。
上官仁远爱国的忠心,大梁都知道,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其实这个时候长公主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只暗自祈祷,一是求申怀安的计策得当,二是祈祷天能佑我大梁。
她整了整衣衫,在秦宛儿的陪同下,立即赶往皇宫。
而朝堂之上,百官都建议让申怀安立即率兵回援,然后建议安国公放弃甘州,退守宁州,以解南边和西边的危局。
此时皇上也很是后悔让申怀安领兵北上,可是圣旨是他下的,他不能在朝堂上自己打自己的脸。
正在朝堂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有人报说长公主求见。
皇上心想,这都什么时候了,她来添什么乱?
可是毕竟是他的皇姐,皇上只得吩咐传长公主上殿。
长公主进到殿来道:“陛下,臣妾知道此时正在商议国事,臣妾本不该参政。
可是事关大梁危局,还请单独一叙。”
皇上:“皇姐,难道你有应对之法?”
长公主:“陛下,现在朝廷可有决议?”
皇上:“还正在商议之中,暂无决议。”
长公主:“陛下,不如先让百官休息一下,臣妾有话单独和陛下说。”
皇上不明长公主有何要事,再加上反正暂无决议,就让百官在这里讨论。
自己则带着长公主去了御书房。
当皇上听完长公主转述完申怀安的建议后,自己也拿不准主意。
长公主:“陛下,申怀安猜测这一切的幕后策划之人可能是辰王,还有京城传出的谣言,可能和辰王的儿子小辰封侯夏景轩有关。”
皇上:“你是说辰王?还有景轩?难道景轩回京都是假相?”
长公主:“陛下,这一切只是申怀安的猜策,此事以后再说。
申怀安建议让景皓带兵去守许阳,潼州他安排了童知俊的儿子童亮前去。
据申怀安所说,只要他们应对正确,潼州和许阳不足为虑。
臣妾虽然不知申怀安为何如此自信,但自从申怀安进京之后,所做之事从未出过差错。
目前事态危急,还请陛下早作决断。”
皇上:“皇姐,你就这么好看申怀安?你要知道,如果不是他坚决要求出兵,局面本不该如此。”
长公主:“可是陛下,如果甘州一旦失守,我大梁的损失会更大。
就算潼州和许阳守不住,我们还可以和他们和谈,可是匈奴会和你和谈吗?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安国公和申怀安能不能守住甘州,只要击退了匈奴,等大军回到京城。
我们所有失去的都可以夺回来,甚至还可以借此攻入他国,夺取他国物资,以补充国库。”
皇上思索了一下,目前只能如此了,就看安国公和申怀安能不能守住甘州了。
同时他和长公主一样,也在赌申怀安的计策可行。
长公主退下之后,皇上来到朝堂之上,见百官还是意见不统一,还在争论。
皇上开口道:“关于大梁南边、西边和北边之事,朕旨意如下:
着封州知府左松航、清源知府沈清乾筹集物资支援潼州,如果潼州失守,则退守清源。
左相,朕已命申怀安抽调了部分人马去增援潼州。
你让龚坚务必死守潼州,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放弃潼州。”
龚少文:“臣遵旨。”
皇上:“景皓,朕命你带御林军前往增援许阳,一旦发现荆楚后方出现内乱。
你在确保许阳不失的情况下,立即率兵出击,否则一定要死守许阳,再不可后退一步。”
景皓:“可是父皇,一旦御林军全部出动,京城一旦发生情况,可如何是好?”
皇上:“皇宫里有禁军,还有安国公府兵八百,另外还有京兆尹府,而且左相还会从各府邸抽调一些府兵,以维持京城治安。
京城的治安你不用担心,朕只要你坚守许阳,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大皇子道:“儿臣领旨,父皇放心,儿臣坚不会后退一步,死守许阳。”
皇上:“好,不愧为朕的儿子,事不宜迟,你立即整兵前往,不容有误。”
大皇子:“儿臣遵旨,儿臣告退。”
大皇子走后,皇上道:“礼部尚书上官羽何在?”
上官羽出班回道:“臣在。”
皇上:“上官羽,朕命你立即带人出使大宇,互通友好,切不可让他们有出兵动向。
必要时你可去见见皇妹如荷长公主,皇妹嫁到大宇多年,应该能帮到你。”
上官羽:“臣遵命,臣立即带人前往大宇,一定不辱使命。”
皇上:“左相,你让京城之外的荀无常率羽林卫护送上官羽前往大宇,他是武将,可提前洞察大宇动向。”
龚少文:“臣遵旨。”
皇上:“各位爱卿,我大梁目前遭三面攻击,此国之危难之际,望各位各司其职。
京城及周边的治安一切有三皇子景伦和左相负责,户部负责筹集粮草以供前方之需,必要时可征求上官仁远的意见。
他现在虽然赋闲在家,但朕相信他还是会为国效力,你们商议好后立即执行,不用再来问朕。”
“臣退遵旨。”
……
而远在边关的申怀安,先是对敌熬过了一夜,次日一早,远远的看到敌军又开始埋锅造饭了。
还有九日,不知能不能撑住。
其实早在申怀安到达甘州之前,韩墨就多次八百里加急朝廷急报。
同时他还提到如果实在坚守不住,将会退回宁州,请朝廷早派兵马支援宁州。
天越来越冷,风也越来越大,满天飘落的雪花在空中打转。
城外是一片无垠的原野,荒无人烟,大地一片萧瑟。
只有甘州城墙在这个寒冬显得格外高大而孤独,像一个巨人伫立在边疆。
当年长公主从匈奴回到大梁时,就建议要重修甘州城墙。
直到今日,快二十年了,当初长公主坚持修整的城墙依旧坚固。
韩墨站在城楼上,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剑柄,目光越过城墙,望向远外飞扬的尘土。
韩墨坚守边关三十余年,如今已是迟暮之年了,满面鬓霜。
但他的身体挺拔,眼神刚毅,有着一种将帅独有的沉稳和气势。
虽然他有心坚守,但他知道昨天一战,镇北军又损伤六七千人。
面对敌军五十万大军的轮番攻城,城破就在这几天。
不过他并没有在将士们面前表露出来,这个时候他就是将士们心中定海神针。
宁城如守心,心若动摇,城必破,只要有他在,所有将士都不会退缩一步。
“父帅你看,敌人又开始集结了。”
副帅韩镇北今天的左臂没有挂在胸前,应该是伤好了一些了。
他是个魁梧的汉子,此时的脸上发出和父亲一样的刚毅。
作为镇北军副帅,又是安国公世子,守护边关是他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