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于沮水河谷大破魏军后,并未急于庆功,而是向全军传了两道命令。
一是妥善安置投降的魏军士卒,不得虐待。
二是即刻组织人力,仔细掩埋河谷中溺毙的魏军尸骸,以防春末夏初天气转暖,滋生瘟疫。
经此一役,奔袭汉中的两万魏军除淹毙者外,投降者约五千余人,仅有曹文诏、曹变蛟、平先等率领千余残兵狼狈逃回上庸。
降卒之中,除有主动请降者,亦有如郭淮这般,名中带水却不识水性,在洪水中挣扎时,被驾筏巡视的俞大猷瞧见,一棍敲晕,成了俘虏。
而孙礼虽然运气稍好,未遭水厄,却在混乱中被尉迟恭生擒活捉。
待战场初步打扫完毕后,李靖立即修书,命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向丞相诸葛亮报。
还附上了自己对于东线战局的下一步构想,以及请示对此次背盟来犯的东吴,反击的限度何在——是击退即可,还是需予以重创?
同时,他下令将郭淮、孙礼二员魏国大将严加看管,押解赴长安,交由丞相亲自发落。
安排完汉中事宜,李靖命俞大猷负责将投降的魏军打散编制,与谭纶一同着手整训,化敌为我所用。
他自己则毫不耽搁,即刻带着秦琼、尉迟恭二将,引一部精兵,奔赴巴东前线。
视线转回白帝城。徐盛与吕文焕带着数十残兵逃回吴军大营,将遭遇白毦兵援军、小队近乎全军覆没、徐楷生死不知、吕文德兄弟及潘平战死的噩耗一一禀报。
营中顿时笼罩在一片悲愤之中。
全琮与丁奉只得强压心中震惊,温言安抚徐盛,言道唯有攻下白帝城,方能挽回败局,告慰逝者。
与此同时,陈安与杨延昭已率领白毦兵精锐安然进入白帝城。戚继光率辛弃疾、苏轼等人热情相迎。
得知吴军竟试图翻山绕后,戚继光心中警惕,立刻与陈安等人商议,加派哨探,于各处可能通行的山道险口设置岗哨,严加防范。
戚继光对陈到之名早已如雷贯耳,深知这位昔日先帝刘备的贴身护卫统领,功勋卓着,在蜀汉军中地位超然,仅次于五虎上将与魏延,乃是坐镇东南的擎天之柱,如今见其子陈安英武不凡,亦是倍感亲切。
由于吴军白日未曾攻城,戚继光趁机召集陈安、杨延昭、辛弃疾、苏轼、苏辙,举行了一次简短的军议。
当他坦言自己初来乍到对巴东地形不甚熟悉时,苏轼主动起身,凭借其父治理地方所积见闻与自身遍览三峡的观察,详细解说巴东及白帝城周边地理。
尤其指出此地方圆百里,山岭纵横,水系密布,陆路险峻,水道更是关键。
苏轼言罢,辛弃疾在一旁慨然道:“若我大汉水军尚在,何至于受吴军水师如此钳制!只能坐城而守,昔日关君侯荆州水军威震华夏,可惜……自那以后,我朝再无足以统领水军、纵横江海的帅才矣!”
闻听此言,戚继光不由得微微一笑。他于水战一道,实则颇有心得,早在成都时便曾向王守仁提出重建水军、制衡东吴的构想,只因当时朝廷重心全在丞相北伐关中,此事遂被暂时搁置。
此刻,他成竹在胸,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诸位,此战,我军目标非仅固守白帝城。更要伺机夺取吴军战船,力求以最小代价,全歼这股深入我境的东吴水军!”
此后十余日,汉吴两军围绕白帝城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拉锯战。
吴军远道而来,本以为对付千余守军易如反掌,不料守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勇,己方伤亡日益惨重,士气开始低落。
久攻不下,丁奉提出一个险中求胜之策:“不若趁夜色,留少数人马多点火把,佯装主力仍在此准备攻城。我军主力则乘战船,沿江逆流而上,绕过白帝城,直插其后方!”
全琮闻言,面露忧色:“此计虽妙,然若上游早有蜀军设伏,或断我归路,如之奈何?”
丁奉却信心满满,激励众将:“蜀国自失荆州,水军早已凋零!纵有小股水师,岂是我东吴水军的对手?江上争锋,我辈何惧!蜀军即便发觉,陆路追赶,焉能快过我之战船?”
于是,吴军依计而行。
是夜,留营的佯动部队被出城劫营的陈安、杨延昭率军一举击溃。而吴军主力则登船逆流西进。
同时,李靖也已乘快船抵达永安宫,先行探望了病重的陈到。
陈到见李靖气度恢宏,谈吐不凡,又得知其是丞相重点培养的将领,遂命仆人取出一物,郑重道:“此乃昔日丞相在白帝城时,于奉节县南江畔布下的‘八阵图’地址详图。凭此险要,辅以奇正之法,可保永安无虞!”
李靖得图后,亲往勘察,随即在周边州县紧急征集了一批大小船只,快速组建起一支临时水军,并命秦琼由陆路火速赶往白帝城传达军令。
吴军水师操舟之术确实精湛,很快便绕过白帝城防线。然而,沿岸关键之处皆有汉军戒备,无法登陆。
丁奉遂决定不再纠缠,下令继续溯江而上,目标直指永安城。
他还站在船头鼓舞道:“白帝城汉军主力皆在陆上,追之不及!只要拿下永安,大局可定!”
众将虽觉冒险,但见眼下别无他法,也只能听从。
行至距永安不远江面,果然遇上了李靖仓促组建的“水军”。
只见汉军船只破旧,阵型散乱,吴军初时一惊,待看清虚实,丁奉、徐盛不禁冷笑,指挥艨艟战舰径直冲撞过去。
两方交战之后,汉军果然不堪一击,阵型大乱,纷纷掉头向永安宫方向溃逃。
“果然如此!追!一鼓作气,拿下永安!”丁奉见状,疑虑尽去,挥军全力追击,仿佛胜利已在眼前。
白帝城这边,确认吴军主力已绕城西去,戚继光立刻下令,对辛弃疾叮嘱一番之后,让其和萧摩诃引一军出城而去。
同时又请苏轼兄弟协助守城,自己则和陈安、杨延昭共同率领白毦精兵,沿江岸陆路,急行军追赶吴军船队。
吴军战船乘风破浪,距离永安城越来越近,船上士卒眼见蜀军“水军”望风披靡,都不禁兴奋起来,周舫等将连日攻城失利的阴霾也随之一扫而空。
仿佛攻克蜀地东部门户的首功,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