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哨声刚在村口响起,宋茜就揣着三个野菜窝头,领着秀梅、秀菊往队长家去——生产队开始派活计了,这是全家盼了一冬的指望,多挣一个工分,秋收时就能多领一把粮食。
队长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记工本,见她们来,扫了眼三人的身板:“宋茜是老劳力,底分8分;秀梅、秀菊头回上工,先按半劳力算,一天6分。今儿先去西坡打坷垃,把地整细了好耩春麦。”
领了任务,三人赶紧回家取工具:宋茜扛着自家的撅头,秀梅、秀菊各拎一把缺口的挠钩,刚出家门,就见张仙凤扶着门框喊:“中午记得早点回,俺怀着孕,可等不及吃饭!”
“知道了娘!”秀菊应着,脚步却没停——队里的活计得赶早,去晚了要挨队长说。
西坡的地里,已经聚了二十来号人,男女老少排开阵仗,都在跟土坷垃较劲。宋茜教姐妹俩攥紧工具:“看准了大的砸,小的不用管,省力气。”说着抡起撅头,“嘭”一声,拳头大的坷垃碎成三块。秀梅学着样子挥下挠钩,却只让坷垃挪了个窝,手还震得发麻。
日头升到头顶时,秀菊的额角全是汗,腰也直不起来了:“嫂子,这活也太累了,比在家挖野菜还熬人。”宋茜掏出怀里的窝头,掰成三块递过去:“先垫垫,下午就好了。咱们多干一天,秋收就多领点玉米,往后不用总吃野菜。”
窝头又干又糙,秀梅嚼着嚼着差点噎住,想起婆家偶尔能吃上的白面馒头,眼圈有点红,却没敢说——她知道家里的难处,这野菜窝头已是当下能省出的最好口粮。
下午派活,队长见她们姐妹仨配合得还行,改派了“上化肥”的活。宋茜和秀梅搭档,她用撅头刨埯子,秀梅往里面撒化肥;秀菊则跟另一个大婶一组。玉米地里的麦茬尖尖的,划得腿上全是红印,化肥袋子磨得肩膀生疼,没走几趟,秀梅的脚步就慢了下来。
“快点!别磨蹭!”监工的副队长在后面喊,“干不完晚上没工分!”宋茜赶紧加快速度,悄悄对秀梅说:“俺先多刨几个埯子,你慢慢撒,别慌。”
好不容易熬到收工,记分员在本子上划了勾:“宋茜8分,秀梅、秀菊各6分。”秀菊看着那数字,突然笑了:“嫂子,咱们今天挣了20分呢!能换不少粮食吧?”宋茜也笑,眼里亮闪闪的:“能换!等月底算工分,咱们就能领玉米面了。”
回家的路上,三人顺路挖了些新冒芽的荠菜。刚进院,张仙凤就迎上来,先问工分,再看她们的工具:“咋弄得这么脏?赶紧去做饭,俺饿坏了!”宋茜没歇气,转身进了灶房,秀梅、秀菊也跟着帮忙烧火、择菜。
晚饭还是野菜窝头,却比往日多了碗炒荠菜——宋茜特意放了点盐,算是给姐妹俩补补。张仙凤挑着窝头吃,嘟囔道:“挣了工分也不见买白面,这日子啥时候是头?”宋茜没接话,只往秀梅碗里多夹了筷子菜。
往后的日子,姐妹仨天天跟着生产队出工:天不亮去割草,太阳出来去撒化肥,农忙时还要帮着拉犁。秀梅的手磨出了茧,秀菊的肩膀被绳子勒出了红印,却没人喊苦——每天收工后,看着记工本上的数字,就觉得有了盼头。
有一回,秀梅在草堆里撞见了蛇,吓得尖叫着跑出来,手里的镰刀都扔了。宋茜赶紧冲过去,捡起镰刀护在她身前,后来还是同队的大叔过来把蛇赶走了。晚上,秀梅抱着宋茜的胳膊哭:“嫂子,俺有点怕……”宋茜拍着她的背:“不怕,明天俺跟你一组,俺护着你。”
月底算工分,陈家姐妹仨一共挣了280分。领粮食那天,宋茜牵着秀梅、秀菊的手,看着保管员称出的十斤玉米面,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是她们用汗水换来的口粮,够家里吃好几天了,再也不用顿顿吃纯野菜了。
回家的路上,秀菊挎着玉米面袋子,蹦蹦跳跳的:“娘肯定高兴!咱们能吃纯玉米面窝头了!”宋茜笑着点头,心里却盘算着:得省着点吃,再搭配野菜,争取撑到下月底。
进了院,张仙凤见了玉米面,果然笑了,接过袋子摸了又摸:“还是挣工分实在!宋茜,明天蒸纯玉米面窝头,给俺补补身子。”
“哎!”宋茜应着,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姐妹仨挣的工分,总算让家里的日子松快了点。只是她知道,这只是开始,要想让全家都吃上饱饭,还得接着拼命干,接着挣工分,把每一分力气都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