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之追查到的资金线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发现了暗涌的激流。
狄仁杰深知此事关乎国本,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夜奋笔疾书,将连日来所获——从雷万劫供出的“裂国”狂言,到崔明勾结沈千山、篡改图纸的铁证,再到孙敬之抽丝剥茧厘清的、通过胡商康纳兹将巨额资金转移至高丽的惊人发现——条分缕析,写成了一份措辞恳切、证据链日趋完整的密奏。
奏疏之中,他不仅详陈了幽冥司“撕裂大唐,重塑乾坤”的骇人目标,更明确指出其“日蚀劫”计划迫在眉睫,且可能内外勾结,引外邦为援,恳请武则天以雷霆之势,肃清内奸,拦截境外资金,并全力海捕首恶沈千山。
翌日清晨,这份沉甸甸的密奏便被紧急送入宫中,直达天听。
紫宸殿内,气氛比往日更为凝重。
武则天端坐于龙椅之上,凤目含威,缓缓合上狄仁杰的奏疏。
她没有立刻说话,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木的扶手,那一声声轻响,仿佛敲在殿内侍立的重臣心上。
今日并非大朝会,但被紧急召来的几位核心宰辅及相关部门主官,如宰相李昭德、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以及吏部侍郎卢承庆等,皆屏息凝神,感受到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
“狄怀英的奏疏,你们都看过了。”武则天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幽冥司…裂国…日蚀劫…还有那逃往高丽的巨资。众卿,有何看法?”
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片刻,吏部侍郎卢承庆率先出列,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以持重守成着称。
他躬身道:“陛下,狄阁老所奏,事关重大,骇人听闻。然…臣细观其奏疏,所谓‘裂国’之言,出自一漕帮匪首之口,虽有大逆不道之嫌,但匪类狂言,是否足以采信?工部侍郎崔明渎职受贿,证据较为确凿,然其是否真与那‘幽冥司’核心有所牵连,奏疏中似乎…似乎也缺乏更直接的证据链。至于资金转移至高丽一事,狄阁老亦言明乃推断,尚无实证指明其必为军费,亦或是沈千山卷款潜逃,另作他图?”
他话语委婉,但意思明确——狄仁杰的指控,听起来惊悚,但核心部分证据不足,尤其是关乎“裂国”和“外援”这等泼天大事,岂能仅凭推断和个别罪犯的口供定论?
卢承庆的话,代表了一部分朝臣的疑虑。
幽冥司之事太过诡异,牵扯太广,若依狄仁杰所言大动干戈,必然引发朝野震荡,人心惶惶。
更何况,沈千山经营多年,关系网盘根错节,谁又能保证,这背后没有权力倾轧的影子?
武则天目光扫过众人,将各异的神色尽收眼底,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的宰相李昭德身上:“李相以为如何?”
李昭德沉吟片刻,出列奏道:“陛下,卢侍郎所虑,不无道理。谋逆大案,确需铁证。然,狄阁老素来稳重,若非有相当把握,绝不会轻易上此惊世之奏。王朴血书、崔明供词、漕帮罪证,乃至那指向高丽的资金流,虽非直接证明‘裂国’,却已勾勒出一张庞大阴谋网络的轮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尤其是那‘日蚀劫’之期迫近,若真有变,我等却因拘泥于证据细节而疏于防范,则悔之晚矣。”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双管齐下。一面,依狄阁老所请,下发海捕文书,图画影形,全力缉拿沈千山及其核心党羽。此乃明线,可安民心,亦可震慑宵小。另一面,则需暗中加强戒备,尤其是皇城、宫闱、以及洛水、漕运等关键地域,需增派可靠人手,以防不测。至于高丽方面…可密令登州都督及安东都护府,加强对往来商旅,尤其是与沈千山、康纳兹有关联者的监控,并设法通过隐秘渠道,探听高丽境内是否有异常资金流入或兵力异动。”
李昭德的建议,既回应了卢承庆对证据的质疑,又采纳了狄仁杰加强防范的核心诉求,显得更为稳妥和老练。
武则天微微颔首,目光再次变得锐利:“李相之言,甚合朕意。”她声音转冷,“幽冥司与否,裂国与否,尚需最终证实。但沈千山勾结官员,贪腐渎职,险些酿成洛水巨患,更卷走巨额官商钱财,此乃铁案!其罪,当诛!”
她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传朕旨意!即日起,全国各州县,发下海捕文书,悬赏缉拿钦犯沈千山!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凡有窝藏、包庇者,同罪论处!其名下所有已被查封产业,由户部、大理寺会同彻查,充入国库!”
“陛下圣明!”众臣躬身应诺。
“至于狄卿所奏幽冥司及‘日蚀劫’之事…”武则天目光深邃,“朕准狄卿所请,授予其临机专断之权,可调动必要人手,于神都内外暗中布防,查缉余孽。一应所需,各部需全力配合,不得延误!然…”
她话锋一转,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此事关乎朝廷体面,社稷稳定,所有调查与行动,需秘密进行,不得大肆宣扬,更不可无端株连,引发朝局动荡!若有借机生事,构陷同僚者,朕,绝不轻饶!”
这道旨意,看似赋予了狄仁杰极大的权力,实则也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
女皇要在清除威胁和维护稳定之间,维持着危险的平衡。
她需要狄仁杰这把利剑斩断黑手,但又绝不允许这把剑伤及帝国的根本。
“臣等遵旨!”殿内众臣再次应声,心思各异。
退朝后,旨意迅速下达。海捕沈千山的文书以最快的速度传檄各地,官府衙役、军中斥候,乃至江湖眼线,都开始行动起来,一张追捕巨鳄的大网悄然撒开。
然而,在这看似雷厉风行的行动背后,暗涌依旧存在。
狄府书房,狄仁杰接到了宫中的正式旨意和口谕。
他明白女皇的深意,也感受到了那无形的枷锁。
卢承庆等官员的质疑,代表着朝中一股不小的阻力,他们或许并非幽冥司同党,但他们的谨慎(或者说保守),无疑会给接下来的深挖带来诸多不便。
“老师,海捕文书已下,至少沈千山已成过街老鼠。”孙敬之整理着最新的卷宗,语气中带着一丝振奋。
狄仁杰却摇了摇头,目光凝重:“敬之,切莫乐观过早。陛下虽下旨海捕,但朝中质疑之声未绝。卢承庆等人所言‘无实证’,便是一道护身符,保护着那些可能潜藏更深的人。而且,沈千山能如此轻易遁走,其在朝中的根基,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这海捕文书,能否真的抓住他,尚未可知。”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日蚀之期愈发临近,压抑感也愈来愈重。
“我们现在就像在暗夜中行舟,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礁遍布,漩涡暗藏。幽冥司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必然还有后手…而那笔流向高丽的资金,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尾声看似平静,朝堂之上似乎已做出决断,但狄仁杰深知,真正的暗涌,才刚刚开始。
对手在暗处,时间在流逝,而信任,在权力的漩涡中,显得如此脆弱。
就在狄仁杰忧思深重之际,他未曾料到,那隐藏的獠牙,已悄然对准了他身边最得力的年轻助手。
(第136章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