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车停下的瞬间,钱卫国感觉自己脚下不是坚实的柏油路,而是一块正在缓缓倾斜的浮冰。他全身的血液似乎都涌向了那只紧握着枸杞保温杯的手,杯壁的温热是他此刻唯一的依靠。
躲,是来不及了。那印着“城市焦点”的巨大LoGo,像一只洞悉一切的眼睛,正牢牢地锁定着他。车门打开,一个身穿米色风衣、身形干练的女记者率先走了下来,她身后跟着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壮实汉子。摄像机那黑洞洞的镜头,不偏不倚,正对着他。
钱卫国的大脑飞速运转,一秒钟内闪过了十几个念头。装作没看见然后扭头就走?不行,太刻意了,简直是不打自招。立刻挤上刚到站的公交车?更不行,那狼狈的样子要是被拍下来,明天他就能上社会新闻的“奇闻逸事”板块。
就在他进退失据的当口,女记者已经带着一脸职业而亲切的微笑,走到了他面前。
“您好,请问您是钱卫国副部长吗?”女记者的声音清脆悦耳,但对钱卫国来说,不啻于法庭上法官的宣判。
他还能说什么?他僵硬地点了点头,喉咙里像是塞了一团棉花,半天才挤出一个字:“是。”
“钱部长您好,我是市电视台《城市焦点》栏目的记者,我叫方蕊。”方蕊说着,从随身的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打印好的照片,正是那张让他又爱又恨的“最帅弯腰”。“我们栏目组注意到了清河县正在开展的‘城市荣誉计划’,也看到了网上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很多网友都说,照片里的这位市民,就是您。”
摄像机的镜头微微下移,给了那张照片一个清晰的特写,然后又缓缓摇了上来,对准了钱卫国那张写满了“尴尬”和“无奈”的脸。
钱卫国感觉自己的脸颊在发烫。他下意识地把保温杯往身前挡了挡,仿佛那能隔绝镜头的穿透力。他能怎么说?他总不能对着市电视台的镜头说,这都是误会,我当时就是腿抽筋了顺便捡了张纸?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不那么像被绑架的人质。“啊……这个,都是小事,小事一桩,不值一提。”他摆了摆手,试图用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把这件事揭过去。
方蕊显然不打算就此罢休,她脸上的笑容更深了:“钱部长您太谦虚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不是小事。一个城市的文明,正是由无数个这样‘不值一提’的细节构成的。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能这样以身作则,我们都非常感动。能跟我们谈谈您当时的想法吗?”
谈想法?我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把那破纸扔进垃圾桶然后回家喝茶!
钱卫国心里在咆哮,嘴上却不得不搜肠刮肚地组织着语言。他这辈子开过的会、念过的稿,加起来比他喝过的枸杞水还多,可从来没有哪一次,像今天这样艰难。
“想法……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他看着远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在回忆什么崇高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也是清河的一名普通市民,看到地上有垃圾,弯腰捡起来,这……这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习惯。我们清河县现在正在搞这个‘城市荣誉计划’,林正同志……哦不,是我们县里,提倡的就是这种人人参与、共建家园的理念。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他说得磕磕巴巴,但落在记者和旁边围观过来的几个市民耳朵里,却别有一番味道。这不就是老干部的沉稳和谦逊吗?做了好事不张扬,被发现了还不好意思。
“说得好!钱部长就是我们的榜样!”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大妈忍不住插话,她显然是认识钱卫国的,“以前我们这街上,乱扔东西的多着呢,现在你看,干净多了!这都是领导带头带得好!”
“是啊是啊,我孙女现在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了,天天在家监督我呢!”另一个大爷也凑了过来,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群众的热情,像一**浪,把钱卫国这叶小舟彻底推到了浪尖上。他被簇拥在中间,脸上只能挂着僵硬的笑容,手里的保温杯被他捏得咯吱作响。他感觉自己不是在接受采访,而是在被公开处刑。他甚至能想象到林正那小子此刻在办公室里,看到这一幕时会是怎样一副憋着笑的表情。
方蕊敏锐地抓住了他话里的关键信息,立刻追问:“钱部长,您刚才提到了‘城市荣誉计划’和林正同志,我们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您作为宣传部的领导,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改变了清河县的?”
完了。钱卫国心里咯噔一下。这问题,躲不掉了。
他现在是宣传部的副部长,对着市电视台的镜头,总不能说自己对这个计划不了解,或者说这计划是“花架子”吧?他只能硬着头皮,把他之前嗤之以鼻的那些内容,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包装,然后郑重其事地介绍出来。
“这个‘城市荣誉计划’嘛,核心理念就是……荣誉感和参与感。”钱卫国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将以前开会时听到的、报告里看到的词句拼接起来,“它不是简单地靠罚款和说教,而是通过一种……正向激励的模式。比如那个‘垃圾分类小达人’,还有‘随手拍’,都是把城市管理变成了一场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让市民在维护城市环境的同时,能获得荣誉、获得实惠,甚至获得乐趣。这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事实证明,效果……效果非常显着。”
当他说出“效果非常显着”这几个字时,他自己都觉得有些魔幻。几天前,他还在跟人嘲笑这计划异想天开,现在,他却成了这个计划最权威的“解读人”。
方蕊和摄像师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喜。他们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下基层采访,没想到能挖到这么一个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还有一个如此“接地气”的官员现身说法。
“谢谢您,钱部长。您的介绍非常精彩。”方蕊由衷地说,“我们接下来想在城里随便走走,亲身感受一下这个计划带来的变化,可以吗?”
“可以,当然可以!欢迎,热烈欢迎!”钱卫国如蒙大赦,赶紧顺坡下驴,指着远处说,“你们可以去商业街看看,去老旧小区转转,我们清河现在,处处都是新风貌!”
送走了电视台的采访车,钱卫国长出了一口气,感觉后背的衬衫都湿透了。他拧开保温杯,猛灌了一大口已经凉透了的枸杞水,那股苦涩的味道,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而这一切,正通过一部手机,实时直播到了林正的办公室。
徐晴举着手机,屏幕上正是钱卫国接受采访的画面,她想笑又不敢笑,肩膀一抖一抖的。
林正没有笑。他静静地看着屏幕里那个被“绑架”的副部长,看着他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到后来不得不硬着头皮侃侃而谈。他知道,这不是他设计好的剧本,但这比任何剧本都更完美。
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它不是来自红头文件,也不是来自领导的命令,而是来自人心。当足够多的人认同一种价值,它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场”,裹挟着所有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钱卫国,就是被这个“场”所裹挟的、最生动的一个例子。
林正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系统面板。
那颗璀璨的“紫微星火”,似乎又明亮了一分。在它的照耀下,金色的官气愈发显得厚重、凝实。
【叮!检测到宿主推动的社会风气,通过市级媒体的传播,正在产生更广泛的正面影响。民心值持续增长,官气正在被动提纯。】
被动提纯?林正心中一动。这似乎意味着,只要这股向好的风气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他的官气也会在民心的滋养下,不断精进。
这才是“功德成圣”的真谛。真正的治理,不是靠一个人去冲锋陷阵,而是建立一个能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市电视台的采访车,正像一条好奇的鱼,在清河的大街小巷里穿行。
方蕊没有去县里推荐的任何“示范点”。她让司机随意地开,看到哪里有意思,就停下来。
她看到,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孩,走过一个垃圾桶时,很自然地弯腰捡起了旁边地上的一个饮料瓶。
她看到,一家临街的包子铺,老板娘在生意间隙,正拿着一把小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店门口的地面,而那地面,其实已经很干净了。
她采访了一个正在公园里带着孙子玩耍的老人,问他感觉县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老人想了想,指着自己的心口,用一种朴素的语言说:“最大的变化?是这儿。以前觉得这城是县长的,现在觉得,这城是我们自个儿的。弄脏了,自己心疼。”
摄像机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个“演员”,但每一个画面,都比精心编排的宣传片,更有冲击力。
方蕊心中的震撼越来越强烈。她做过太多城市的报道,见过太多流于表面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那些活动,往往是检查组一来,就全民动员,鸡飞狗跳;检查组一走,就立刻打回原形。
但清河县不一样。这里的文明,似乎已经内化成了一种市民的习惯,一种不动声色的日常。
“这个林正,有点意思。”她对着身旁的摄像师轻声说,“一个计划,能做到这个地步,不简单。我越来越想见见他本人了。”
就在她的采访车拐过一个街角,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时,一辆黑色的奥迪轿车,挂着市委的牌照,正从相反的方向,悄无声息地驶入了清河县城。
车后座,一个面容严肃、眼神锐利的中年男人,没有看窗外那些干净的街道,而是翻看着手里的一份档案。档案的第一页,赫然印着两个字:
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