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阁内,山呼海啸般的赞叹与喝彩声久久不息,如同汹涌的潮水,激荡在雕梁画栋之间。萧景珩那一首气魄雄浑、完美契合“雄鹰”意象的《笼鹰词》,不仅彻底击溃了匈奴使臣的骄矜之气,更深深震撼了在场每一位大胤臣工的心神。那诗中蕴含的搏击长空之志、冲破枷锁之勇、睥睨天下之气,恰似一道凌厉的闪电,劈开了连日来因匈奴挑衅而笼罩在朝堂上空的阴霾与压抑。
大胤群臣,无论此前对萧景珩观感如何,此刻无不心潮澎湃,面露激赏乃至于自豪之色。许多年高德劭的老臣,更是激动得胡须颤抖,眼眶微热,仿佛从这位年轻后辈身上,看到了国朝文运蒸蒸日上、英才辈出的希望。先前那些因他年轻骤贵、出身商贾而心存芥蒂的目光,此刻大多化为由衷的钦佩与叹服。实力,永远是打破偏见最有力的武器。
匈奴正使兀术尔,面如死灰,颓然跌坐回席位,整个人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先前那股不可一世的桀骜之气,已荡然无存。他带领的使团成员,亦是个个垂头丧气,不敢与周遭任何一道目光接触,来时汹汹,去时颓唐,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端坐于九龙御座之上的元景帝,平静无波的龙颜之上,此刻终于清晰地绽露出难以抑制的悦色。他目光灼灼,凝视着殿中那青衫如玉、躬身静立的年轻臣子,眼中欣赏之意,溢于言表。萧景珩今日的表现,远超他的预期。不仅轻松化解了外交困局,维护了天朝尊严,更难得的是其展现出的才华、气度与急智,深合帝心。尤其是最后那首诗,借鹰言志,气象宏大,隐隐契合了他这位帝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雄心。
时机已到,恩赏当行。
元景帝微微抬手,示意殿内肃静。原本喧闹的场面,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目光,包括那些心绪复杂、暗中嫉恨之人,都齐齐望向御座。
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萧景珩身上,声音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朗声开口,字字清晰,传遍殿宇:
“翰林院修撰萧景珩!”
“臣在。”萧景珩闻声,整肃衣冠,上前一步,躬身应道,神态恭敬而不失从容。
“汝今日,连破匈奴三题,应对得体,才思敏捷,诗成绝响,扬我国威,壮朕心神!”元景帝语调渐高,褒奖之词,毫不吝啬,“尤其最后《笼鹰词》一首,气魄雄浑,立意高远,深得朕心!此乃社稷之幸,文坛之盛事!”
这一番当众定评,分量极重!等于是皇帝亲自为萧景珩的才华和功劳盖棺定论!周秉正等赏识萧景珩的官员,闻言面露欣慰笑容;而孙知远、吴谦等人,则面色更加阴沉,却又不得不强自克制。
“有功必赏,乃朝廷法度,亦是朕一贯之意。”元景帝语气一转,变得具体而肃穆,“萧景珩听旨!”
“臣,恭聆圣谕!”萧景珩撩袍跪倒,垂首聆听。
“朕念尔才堪大用,忠勤可嘉,特旨恩赏:”
“一,赏黄金千两,白银五千两,蜀锦百匹,苏缎百匹,御制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各十套!” 这物质赏赐,可谓极其丰厚,足以显示皇恩浩荡。
“二,”元景帝略一顿,声音提高,抛出了更关键的任命:“擢升尔为——翰林院侍讲!秩正六品! 即日生效!”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与吸气声!
翰林院侍讲!这可不是普通的升迁!翰林院中,修撰、编修多为储才之地,而侍讲、侍读则已是清要之职,常伴君侧,参与经筵,为天子讲读史书,解析经义,是接触权力核心、简在帝心的关键台阶!从六品修撰至正六品侍讲,虽品级只升了半级,然其地位之重要,前景之广阔,不可同日而语!元景帝此举,无疑是向所有人宣告:萧景珩,已正式进入了他的视野,并寄予厚望!
然而,皇帝的恩赏还未结束!他目光深邃,看着跪伏在地的萧景珩,继续道:
“三,”这一声,让所有人的心又提了起来,“朕观尔学识渊博,见解不凡。特许尔…… 日后可参与宫中经筵日讲,若有建言,可直陈无妨。望尔不负朕望,精益学问,辅弼朕躬!”
这第三项恩典,虽无实质官职提升,却比前两项更具深意!“可参与经筵日讲”意味着他有了经常面圣、在天子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若有建言,可直陈无妨”更是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话语空间!这已远超寻常新晋侍讲所能得到的待遇,其圣眷之浓,可见一斑!
三项恩赏,层层递进,由财帛而官职,由官职而圣心,可谓恩宠备至!
“臣……”萧景珩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激荡,以头触地,声音沉稳而清晰:“萧景珩,叩谢天恩!陛下隆恩,如山如海!臣必当竭尽驽钝,精忠报国,鞠躬尽瘁,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言辞恳切,态度恭谨。
“平身吧。”元景帝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谢陛下!”萧景珩再拜,方才从容起身,垂手恭立。虽得殊荣厚赏,然其神色依旧平静,不见丝毫骄矜之态,这份沉稳气度,更令不少老臣暗自点头。
圣旨既下,气氛达到高潮。群臣再次齐声山呼万岁,恭贺陛下得此英才。许多官员纷纷向萧景珩投去祝贺的目光,其中不乏欲与之结交攀附之意。
一场危机四伏的迎宾文会,最终以大胤王朝的大获全胜和萧景珩的脱颖而出告终。当夜,消息便如插上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京师各大衙门、勋贵府邸与士林清流之间。
“萧景珩”这三个字,伴随着他力挫匈奴、诗惊四座、帝心赏识、连升要职的事迹,真正地名动京师,声噪天下!其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然而,荣耀的背后,往往是更深的漩涡。
当萧景珩捧着厚重的赏赐清单和崭新的侍讲官服,回到青鱼巷小院时,老仆萧安喜极而泣,而萧景珩自己,在最初的激动平复后,目光却变得愈发深沉冷静。
他深知,今日之荣耀,是机遇,更是考验。皇帝的重用,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从今日起,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在翰林院书斋中默默积累的新科进士,而是正式踏入了帝国权力博弈的舞台。来自孙知远、吴谦乃至其背后更庞大势力的忌惮、嫉妒与打压,必将接踵而至,更加猛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望着窗外京师璀璨的万家灯火,轻声自语,“接下来的路,要更加小心了。”
简在帝心,名声大噪,是利器,亦是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