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周维雄的指点,项目组调整了研究方向。第二天一早,陆知行就带着刘思敏去一室拜访。走在研究所的林荫道上,两人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
一室主任是个和蔼的老教授,姓陈,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听说他们的来意后,他很热情:周副所长已经跟我说过了。来,我带你们看看我们的实验室。他的声音温和,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在一室的实验室里,陆知行他们见到了专业的磁性材料检测设备,还有完整的工艺流水线。这些都是他们那个仓库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刘思敏好奇地打量着那些精密的仪器,眼睛里闪着光。
磁芯制作的关键是材料配比和烧结曲线。陈教授耐心地讲解着,一边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的公式,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调整配方和工艺参数。
刘思敏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时提出问题:陈教授,这个温度曲线的斜率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如果我们想要提高磁芯的矩形比,应该调整哪些参数?她的问题都很专业,让陈教授频频点头。
陆知行则更关注工艺流程和设备原理。他仔细观察着每一台设备的运作方式,在心里默默记下关键点。当他看到一室的自动温控系统时,眼睛不由得亮了一下。
我们可以借鉴你们的经验,但设备上...陆知行有些为难。一室的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
陈教授明白他的意思,笑着说:设备是次要的,关键是理解原理。你们可以先用土办法试试,等有了进展再考虑设备。他拍了拍陆植行的肩膀,当年我们搞研究的时候,条件比你们现在还要艰苦呢。
带着一科室的指导,两人满载而归。王铁柱早就等在实验室门口,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有收获吗?他的眼睛里写满了期待。
收获太大了!刘思敏兴奋地展示着她的笔记,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了!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公式和数据。
三人立即投入到新一轮的研究中。这一次,他们放慢了脚步,先从理论基础开始。陆知行把之前的磁芯矩阵拆开,一颗一颗地测试参数,建立数据库。刘思敏负责分析数据,找出规律。王铁柱则根据新的理解,改进制作工艺。
刘思敏指着数据分析结果,性能较好的磁芯,它们的烧结温度都很接近。这说明温度控制是关键。她的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发颤。
王铁柱受到启发:那俺就把炉子改造一下,加个温控装置。说干就干,他找来自动控制教研组的朋友,一起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温控系统。虽然精度不高,但比之前靠经验判断强多了。
陆知行则把重点放在驱动电路的设计上。他参考了一室的资料,重新设计了电流驱动模块,增加了反馈调节功能。这个设计可以补偿磁芯参数的差异,他讲解着自己的设计思路,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可以大大提高稳定性。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新的磁芯矩阵终于完成了。这一次,他们制作了512颗磁芯,从中筛选出256颗参数最接近的。每一颗磁芯都经过严格测试,记录在案。
这次应该能成了吧?王铁柱既期待又紧张,手心都在冒汗。
测试那天,周维雄也来了。他默默站在一旁,看着陆知行操作。实验室里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接通电源,加载测试程序...这一次,示波器上的波形稳定多了。虽然还有少量误码,但相比第一次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那些绿色的波形线,像是被驯服的野马,终于开始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
成功了!刘思敏激动地喊出声,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王铁柱也兴奋地挥舞着拳头,差点把桌上的仪器震倒。
周维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不错,有进步。简单的四个字,却让三人都感到无比振奋。
虽然离完美还有距离,但这次理论突破带来的进步,让项目组看到了曙光。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雨滴敲打着窗户,像是在为他们的成功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