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无论诸位殿下即将赴任知县,还是日后担任知州、知府或布政使司,都应先深入了解辖内各项事务。”
“需深入民间,探明百姓最迫切的需求与困难。”
“同时,立足现状,展望未来治下应有的崭新面貌。”
“再结合百姓需求、自身愿景及现实情况,制定中短期的三年规划,或中长期的五年规划。”
“在任期间,全力推动这些规划的实施。”
“最终,在离任前完成既定目标。”
“若能如此,即便称不上卓越,诸位殿下治理一方的能力,至少也能算得上良好。”
“这便是我想告诉诸位的第三点。”
话音落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纷纷起身,恭敬行礼致谢。
“燕先生指点之恩,感激不尽!!!”
这一声谢意,发自肺腑。
今日聆听《屠龙技》的讲解,众人皆受益匪浅。
原本对于治理一县之地尚存忐忑,如今经燕长倾点拨,心中已有了几分把握,甚至萌生出些许独到的见解。
虽不成熟,却已足够。
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有了方向,便可召集属臣,共同完善。
燕长倾含笑望向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微微颔首道:
“今日的《屠龙技》讲授,便到此为止。”
……
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底。
自《屠龙技》讲授结束,半月已过。
这半月间,朝野震动,大事频发。
首当其冲的,是朱元璋决意废除已暂停七年的科举。
理由简单明了:洪武三年至洪武六年的三次科举,未能为朝廷选拔出真正可用之才。
既然科举无用,留之何益?不如彻底废除。
此议一出,文官集团哗然。
尽管早有科举将被废除的隐忧,却未料竟成真如此之快。
文官之首宋濂正欲以死相谏,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已齐齐跪地,恳请朱元璋收回成命。
众皇子言辞恳切,甚至直言:若陛下不收回此令,便长跪不起。
面对近乎逼谏之举,朱元璋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临行前,他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众皇子,更不许送水送食。
他倒要看看,这些皇子能跪多久!
这一跪,便是三天三夜。
连续三日早朝,群臣皆见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跪于奉天殿内,众人面色惨白,身形摇摇欲坠。
年幼的楚王朱桢与齐王朱榑尤为不堪,第三日朝会时竟当众昏厥,被宫人急送太医院救治。所幸二人仅是久未进食导致体虚,经调养即可康复。
期间虽有大臣欲为皇子求情,但凡开口者皆被朱元璋下令杖责二十。见此情形,满朝文武再无人敢进言。
第四日朝会,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相继昏倒,早朝被迫中断。四位皇子被抬往太医院时,朱元璋终于松口暂缓废除科举之令,但提出条件:须在三日内拟定能利国选才的新科举方案。
消息传至太医院,刚苏醒的众皇子即刻召集大臣,命其速呈科举改革奏章。文官之首宋濂呕心沥血两昼夜,拟就新政文书交予太子朱标。
第七日早朝,众皇子抱病呈递新科举奏疏。朱元璋令群臣传阅,其内容包含:改乡试为省试,下设府试、州试、县试;推行百分制评分,《四书》《五经》占五成,《策问》占三成,《民生诸事》占二成;新增【教化之功】,通过府州试者须赴京领取教化任务。
燕长倾原拟令秀才下乡教授百姓识字,朱元璋则认为仅需教导三百核心汉字与两千重要汉字即可。
并非只有秀才才能胜任教化之责,通过州试的学子同样具备教导百姓的资格。
朱元璋破例允许州试学子参与教化事务,但他们无法享受朝廷的俸禄补贴。
不过,若州试学子积累【教化之功】,将来参 试时可获得额外加分——同分情况下优先加十分,并享有优先录取的优待。
朝廷此举有两重考量:
其一,若为州试学子提供与秀才同等的补贴,财政负担将大幅加重,甚至难以承受。
其二,若待遇完全相同,州才与秀才的等级差异将变得模糊,削弱秀才的含金量。
权衡之下,朝廷仅以府试优待激励州才参与教化,不发放物质补贴。
新科举制度颁布后,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无人敢言。他们发现自己的谏言全未被采纳。
宋濂尤为郁闷——他耗费两日心血撰写的奏疏,竟未在新政中体现分毫。
他抬头望向丹阶上的皇子们: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虽面色苍白,却站姿挺拔。众皇子与朱元璋一同俯视群臣,神情如出一辙。
宋濂忽然想起前几日奉天殿关闭的蹊跷——名义上是禁止探视跪谏的皇子,实则殿内情形无人知晓。或许皇子们早已休憩饮食,苍白面色不过是伪装。
太医院传出的皇子体虚消息,配合这份精心设计的新科举制度,显然早有准备。
当朱元璋垂询百官意见时,群臣只得沉默应允。
若朝中大臣不认可新科举制度,那便永久废止科举取士。
宋濂顿时明白,自己与同僚们落入了朱元璋及其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联手设下的圈套。
纵使看穿这场父子双簧戏,众臣也不得不配合演下去——若当场抗旨,朱元璋极可能真会废除科举。
若科举彻底消亡,绝非文官集团愿见的结局。新制虽面目全非,但终究保留科举之名,儒家子弟仍可借此入仕。只要根基尚存,妥协亦无不可。
最终无论是否识破天家计谋,群臣皆俯首称善,新科举制度遂由礼部颁行天下。
......
户部代尚书所提第二事掀起轩然 :为便于统计田赋、简化征税流程,建议废除皇室宗亲至秀才阶层的免赋特权,改按名下田亩折发现银补贴!
太子朱标率诸皇子率先出列附议,朱樉、朱棡、朱棣等皆愿配合户部清丈田亩。群臣正欲谏阻,朱标已温声定调:户部昼夜赶工核算免税田亩,孤屡见灯火达旦。今既能为户部减负,孤自当体恤臣工。
这番颠倒黑白的说辞令满朝哑然——六部何时有过夤夜办公的旧例?
即便确有其事,六部衙门皆位于皇宫与东宫之外,身为太子的朱标,深夜要如何途经户部?
又该如何目睹户部灯火通明、人员往来如织的繁忙景象?
尽管满朝文武在心中将太子朱标腹诽了千百遍,面对他体恤户部的言行,众臣仍不得不齐声赞颂:
太子仁厚宽和,实乃江山社稷之福!
户部众官员更是伏地叩首,声泪俱下:
殿 恤臣等,微臣感激涕零,愿为大明竭忠尽智,肝脑涂地!
太子话音方落,秦王朱樉冷峻的声音随即响起:
皇兄所言极是。每逢征收田赋,地方官吏皆需逐一核查宗室、官员、士绅的免税田亩。
不仅徒耗人力,更导致赋税流失。
为节省人力物力,确保赋税足额征收——
直接废除从宗室到秀才的免税特权,改为按名下田亩补发相应免税银两,此策再妥当不过!
本王全力支持户部此议!
秦王此言一出,方才还盛赞太子的百官顿时色变,纷纷将矛头指向朱樉:
殿下此言谬矣!安知此策真能节省人力?
若反致耗费更甚,岂非加重户部负担?
正是!原先只需征收百姓赋税,如今连宗室官员田亩皆需课税——
征税范围扩大,所需人力物力岂非倍增?
......
众臣群起围攻秦王之际,晋王朱棡忽而迈步出列,睥睨群臣冷笑道:
赋税钱粮之事,本就是户部分内之职!
“户部既已提议废除皇室宗亲、文武百官、进士、举人、秀才的免田赋特权,改为按名下田亩数量补发现银抵扣应免税额,此举必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此方案定然能更高效地利国利民!!”
“诸位若对此有异议,莫非自认比户部众臣更精通赋税钱粮的征管核算?!”
“若真如此,本王即刻奏请父皇,调你们入户部任职岂不更妥?!”
晋王朱棡这番夹枪带棒的话,噎得五部官员一时语塞。他们质疑户部方案,朱棡便反诘其专业性——若真擅长财税,何不早入户部?自然,也可能他们确比户部高明。但若承认此事,朱棡便要请旨将其调入户部为吏。官变吏非升反贬,谁还敢逞强?
燕王朱棣冷眼扫过群臣,似笑非笑道:“户部既承诺按田亩数量补发现银,不过换种方式返还赋税,诸公并无损失。”
“既无损失,为何反对?”
“莫非有人私受田产投献,或替豪绅挂名 田亩,借此逃税渔利?!”
此言一出,百官慌忙否认:“臣等绝无此等行径!”——谁敢在朱元璋面前承认 逃税?暗箱操作尚可周旋,若摆上明面,以朱元璋的性子,必是死路一条。
周王朱橚立于丹陛,望着噤若寒蝉的群臣,慢条斯理道……
“户部的方案既未损害诸位的利益,又有户部担保能提升赋税征收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诸位为何还要反对?!”
“更何况,户部代尚书已用人头担保,三年内必见成效!”
“若无成效,再治罪不迟。”
“诸位还有何不满?!”
“是吧,户部代尚书?!”
周王朱橚话音一落,户部代尚书几乎瞪裂双眼——他何时说过以人头担保?!
莫说赌命,就连“废除宗亲、百官、士人田赋优待,改按田亩补发现钱”的方案,也是众皇子逼他“主动”上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