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先生”的名声和家里那台“神奇”的缝纫机,让李秀兰的缝补业务在林家屯及周边几个小村子渐渐有了名气。起初还只是零散的缝缝补补,后来,开始有人拿着新扯的布,找上门来,请她做整套的衣裳了。
这对于李秀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做新衣和补旧衣完全不同,涉及到量体、裁剪、缝制多个环节,尤其是裁剪,一旦下剪子错了,整块布就可能废掉,责任重大。她虽然手巧,但以往的经验多来自于帮佣时看大户人家的裁缝干活,或者自己摸索,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里总是有些没底。
第一个找她做新衣的是屯子东头的赵寡妇,要给自家小子做件过年穿的新棉袄。李秀兰既高兴又紧张,拿着软尺给那半大小子量尺寸时,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林向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知道,母亲需要一个突破,不仅仅是勇气上的,更是技术上的。而系统,再次适时地给出了回应。
一次签到,奖励并非实物,而是一股直接涌入脑海的信息流——《基础服装裁剪与设计(入门篇)》。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人体尺寸测量标准、不同体型的基本版型、省道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排料来最大限度地节省布料等实用知识。
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林向阳没有立刻将这些知识全盘托出,那太惊世骇俗。他选择了更潜移默化的方式。
在母亲李秀兰对着那块崭新的藏蓝色棉布,比划着不知如何下剪子时,林向阳凑了过去,装作好奇的样子。
“娘,这块布真好看。给铁柱哥做棉袄啊?”
“是啊,”李秀兰叹了口气,“这裁剪可是个技术活,娘这心里直打鼓。”
“我瞧着铁柱哥肩膀宽,腰细。”林向阳看似随意地用手在布上比划着,“要是这里(指腋下)往里收一点点,这里(指腰侧)也稍微掐进去一点,是不是穿起来更利索,不显得臃肿?我看城里人穿的衣裳,好像都这样。”
他说的,正是《基础服装裁剪与设计》里关于收省和腰线设计的最基本概念。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观察到的具体对象说了出来。
李秀兰一愣,仔细看了看布,又回想了一下铁柱的身形,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哎?你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个理儿!往常做的棉袄,都是直筒筒的,是有点显胖。往里收收……能行吗?”
“试试嘛,娘。”林向阳鼓励道,“反正按照原来的样子裁,也就是件普通棉袄。稍微改改,说不定更好看呢?而且我觉着,要是肩膀这里这么斜着过来(演示简单的肩斜度),领口这里弄成这样的(比划小立领),可能更省布头。”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布上虚画着改良后的裁剪线。这些建议,既考虑了美观合体,又兼顾了省料原则。
李秀兰被儿子说得心动了。她本就是心灵手巧的人,只是缺乏理论和引导。此刻被林向阳这么一点拨,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拿着划粉,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按照儿子建议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经验,小心翼翼地在布料上画下了新的裁剪线。
下剪子的时候,她的手稳了很多。
接下来的缝制过程,林向阳偶尔也会插嘴,比如建议某个地方的针脚用特定的回针会更牢固,或者袖口和下摆的处理可以怎么做更挺括。他总是用“我觉得”、“好像见过”这样的口吻,将那些来自未来的、成熟的缝纫技巧,不经意地灌输给母亲。
几天后,赵寡妇来取棉袄。当李秀兰有些忐忑地将那件藏蓝色、带着小立领、腰身微微收拢、显得十分精神利落的新棉袄递过去时,赵寡妇的眼睛一下子就直了!
“哎呦喂!秀兰嫂子!这……这衣裳做得也太好了吧!” 赵寡妇拿着棉袄在自己儿子身上比划着,喜不自胜,“这腰身,这肩膀,正合适!比城里成衣铺卖的还板正!穿着一点都不显蠢!这针脚也密实!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她连连道谢,付工钱时都比原先说好的多给了几个铜子。
李秀兰拿着那多出来的工钱,看着赵寡妇母子欢天喜地离开的背影,激动得手都在抖。那种被认可、被赞赏的喜悦,以及凭借自己手艺获得实实在在回报的成就感,让她整个人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向阳……多亏了你……” 她拉着儿子的手,声音哽咽。
“娘,是您手艺好。” 林向阳笑着回答。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李秀兰的信心大增。她开始主动运用和摸索林向阳教给她的那些“小窍门”。每接一件新活,她都会更仔细地观察对方的身形,思考如何裁剪更能扬长避短,如何排料更能节省布料。林向阳则在一旁,继续扮演着“灵感提供者”的角色,将更多《基础服装裁剪与设计》里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一点点教给母亲。
渐渐地,李秀兰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版型好,细节处理到位,甚至带了一点简约大方的“现代感”,在这个普遍穿着臃肿、款式单一的农村环境里,显得格外出挑。
“大山家的,你这手艺真是神了!这衣裳穿出去,谁不夸一句精神?”
“秀兰嫂子,下次俺家闺女出嫁,嫁衣可得找你做!”
“嫂子,你这裁剪的法子能教教俺不?太省布了!”
赞誉声越来越多,找她做衣服的人也排起了小队。李秀兰俨然成了附近几个村子手艺最好、最受欢迎的裁缝。虽然收费依旧不高,但稳定的订单让她每个月都能为家里带来一笔不算丰厚、却至关重要的收入。
林大山看着妻子因为忙碌而略显疲惫、却眼神发亮、腰杆挺直的样子,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背后少不了儿子的“点拨”。这个家,因为儿子的到来,正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积极的改变。
李秀兰的骄傲,不仅仅来自于收入的增加,更来自于她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操持家务、依附于丈夫的农妇,而是一个凭借自己精湛手艺赢得尊重和认可的“匠人”。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林向阳那次看似随意的、“我觉得这样才更好看”的建议。知识的价值,再次以最温暖的方式,融入并提升着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母亲的骄傲,也成了林向阳在这个时代奋斗下去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