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干冷刺骨。军管会家属院里,各家各户的烟囱都冒起了浓淡不一的煤烟,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略带呛人的气味。
林大山和林向阳那间简陋的东厢房里,却在进行着一项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科学实验”。
经过林大山多方奔走,找关系、托人情,终于在一家手艺不错的老字号铁匠铺,按照林向阳的设计图,敲打出了改良煤炉的原型机。炉体用的是普通的黑铁皮,内部的二次进风道和炉箅子进行了精心打造,那个带辐射鳍片的聚热罩则是找了铸铜的老师傅单独浇铸的,虽然粗糙,但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父子俩将炉子摆在屋子中央,小心翼翼地安装好。与旁边邻居家那种黑乎乎、直筒筒的旧式煤炉相比,这个新炉子结构明显复杂了些,多了些看不懂的孔洞和那个奇怪的“帽子”。
“爹,开始吧。”林向阳深吸一口气,虽然对系统引导的原理有信心,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林大山点点头,神色严肃。他按照普通方法点燃了引火柴,然后放入一块标准的蜂窝煤。火焰逐渐升起。
与旧炉子不同的是,当火焰稳定燃烧后,能隐约听到炉膛内有一种细微的、气流加速的“呼呼”声,那是二次进风道在起作用。炉口的火焰呈现出一种更加旺盛、颜色更偏向蓝白色的状态,表明燃烧更加充分。
而最直观的感受是,热!同样的煤块,这个新炉子散发出来的热量,明显比旧炉子要强劲、均匀得多!尤其是那个铸铜的聚热罩,被火焰炙烤后,其上的鳍片迅速将热量辐射开来,使得整个屋子的升温速度远超以往。
林大山用手在炉子周围和烟囱出口感受了一下,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炉体本身的散热减少了,热量更多地被导向了需要的地方;而烟囱排出的烟气,温度和浓度似乎也有所下降。
为了更精确地对比,父子俩还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他们用同样重量的蜂窝煤,分别在旧炉子和新炉子里燃烧,记录下屋内温度达到同样舒适程度所需的时间,以及煤块完全燃尽的时间。
结果令人振奋!
新炉子达到预定温度的时间,比旧炉子缩短了近四分之一!而同样重量的煤,燃烧持续时间却延长了将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获得相同取暖效果的前提下,新炉子可以节省近三分之一的煤炭!
这对于燃料紧缺、家家户户都需要精打细算过冬的普通家庭来说,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由于燃烧更加充分,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量显着减少,排烟也更为顺畅,几乎闻不到以往那种令人头晕的煤气味,安全性大大提升。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林大山看着测试数据,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他看向儿子的目光,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惊叹。这不仅仅是省煤和安全的问题,这证明了他儿子的“瞎琢磨”,是真正有用的科学道理!
林向阳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系统的引导果然靠谱。
“爹,这事,您看……”林向阳看向父亲。
林大山立刻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如此利国利民的好东西,绝不能藏私。他郑重点头:“我明白,这事必须上报组织!”
第二天,林大山就带着详细的设计图纸、测试数据以及那个已经使用过的原型炉,找到了他在军管会的直接领导,详细汇报了情况。
起初,领导也有些将信将疑。但在亲自观看了原型炉的演示,并核对了林大山提供的、朴实却有力的对比数据后,领导震惊了!
这小小的改良,背后蕴含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效率和安全的提升!这对于缓解城市冬季燃料供应压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军管会高度重视,立刻组织了相关的技术干部和工人代表进行复核和论证。结果一致认为,这项改良设计巧妙,原理清晰,制作难度不高,却效果显着,极具推广价值!
很快,这件事被作为“工人群众发挥智慧、技术革新利国利民”的典型事例,进行了内部通报和表彰。林大山因“积极支持家属技术革新”(设计功劳被归于林向阳,但对外宣传时,林向阳的年龄和身份不便过于突出,功劳便记在了积极推动的父亲身上)而受到了嘉奖。
那个改良煤炉的设计图纸,被迅速复制,下发到相关的铁匠铺和生产合作社,开始小批量试生产和推广。虽然名字没有被大肆宣扬,但林大山“林家”的名号,却在新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都知道了,新来的林大山同志,不仅自己工作踏实,家里还有个了不得的“小能人”,搞出了能省煤又安全的好炉子!
这一次的成功,让林大山在新单位彻底站稳了脚跟。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凭借过往功绩得到安置的转业干部,更是一个有能力、有眼光、能为新社会建设做出实际贡献的同志。
而对于林向阳而言,这次成功意义更为深远。它不仅验证了【时代科技树】的实用性,为他带来了第一笔“工业设计点数”和知识碎片奖励,更重要的是,它为他和父亲在这个新环境里的立足,打下了坚实的第一块基石。
他们凭借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了尊重和认可,而不仅仅是依靠组织的照顾。这让他们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城市里,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一个小小的煤炉,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正在悄然改变着林家的境遇,也为这座百废待兴的城市,带来了一丝微小却真实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