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接连的“喜讯”——儿子连跳三级考上育英中学,紧接着又搞出什么“发明”登了报,还得了市里乃至中央部委的奖励——像一阵风似的,迅速刮遍了南锣鼓巷这片儿,自然也毫无例外地传进了他们居住的这座三进四合院里。
这院子住了十几户人家,平日里东家长西家短,谁家有点动静都瞒不住。林家过去低调,虽然林大山看着像个文化人,但深居简出,李秀兰也是个不多言不多语的,除了前院爱打听的阎埠贵,院里其他人对林家了解并不多。可如今不同了,林家这小子一鸣惊人,连带着整个林家都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最先坐不住的,是住在中院的七级钳工、院里的“一大爷”易中海。
易中海五十来岁,方脸盘,浓眉大眼,在轧钢厂是技术骨干,在院里也素以“作风正派、处事公道”自居,好为人师,尤其喜欢关注和提携他认为是“可造之材”的年轻人。晚饭后,他背着手在院里溜达,目光不由自主地就瞟向了林家紧闭的房门。
“老阎,”他踱到前院,叫住了正端着茶缸子跟人下象棋的阎埠贵,“林家这小子,真这么厉害?又是跳级又是发明的?”
阎埠贵一见易中海打听,立刻来了精神,放下棋子,绘声绘色地说道:“哎哟!一大爷,您可别提了!那真是文曲星下凡!我早就看出来了!那脑瓜子,就不是一般人!您想啊,平常孩子放学就知道疯跑,人家向阳呢?闷头看书,那看的书,啧啧,比他爹都厚!这次那煤炉子,听说省煤厉害着呢!上面都惊动了!还有那鸡窝,下蛋都多!这叫啥?这叫科学!”
易中海听着,不住地点头,眼神里流露出欣赏和一种“发现了好苗子”的兴奋。他看重的是“本事”和“家风”。林家这孩子,学习好,有技术,还得了国家表彰,这说明什么?说明林家教育得好,家风正!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值得结交,更应该纳入他“关照”的范围。他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找个什么由头,跟林大山好好聊聊,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经验,顺便看看能不能把这聪慧过人的孩子,引上“工人老大哥”技术报国的正道(虽然他自个儿是钳工,对煤炉子设计不太懂,但觉得道理是相通的)。
与易中海单纯欣赏“本事”和“家风”不同,住在后院的七级锻工、院里的“二大爷”刘海中,想法就复杂多了。
刘海中身材高大,嗓门洪亮,官迷心窍,在厂里当个小组长就觉得自己是领导,在院里也总想压易中海一头。他端着搪瓷缸子,听着自己老婆絮叨林家得了多少奖金,又听说中央都来了人,心里就跟猫抓似的。
“老刘,你说这林家,不声不响的,原来这么大能耐?那林大山,不是在什么文化部门吗?怎么儿子搞出这么大动静?是不是……上面有人啊?”刘海中老婆压低声音猜测。
刘海中眯着眼睛,嘬了一口茶叶沫子,哼了一声:“我看八成是!没点背景,能惊动中央部委?还能制定啥标准?这林家,藏得够深的!”他心里琢磨的是“背景”和“关系”。在他看来,林家这突然的崛起,绝不是偶然,背后肯定有硬靠山。这样的人家,必须得巴结!要是能通过林家,攀上点什么关系,对他那岌岌可危的“仕途”(在他自己看来),说不定就是一次转机。他开始寻思,该怎么“不经意”地跟林大山套近乎,表示一下关心,或者借着祝贺他儿子之名,拉近关系。
而住在后院角落、在轧钢厂电影院当放映员的许大茂,则是另一番心思。
许大茂这人,精明算计,心眼活泛,尤其见不得别人好。他刚从乡下放电影回来,就听说了林家的事,特别是那笔丰厚的奖金,让他心里酸水直冒。
“嘿!真他妈邪门了!一个破炉子,一个鸡窝,就能又是登报又是拿钱?还中央奖励?这里头指不定有啥猫腻呢!”许大茂叼着烟,跟同院的几个小年轻嘀咕,语气里充满了嫉妒和不屑,“那林大山,看着道貌岸然的,谁知道背地里……哼。还有那小子,毛都没长齐,就能搞发明?我看啊,八成是把他爹单位的东西,拿出来换个名头罢了!”
他琢磨的是“油水”。林家这次肯定得了不少实惠,名声也有了。他许大茂走南闯北,自认见识广,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操作空间。他想着,能不能想个法子,从林家身上揩点油水。比如,借着祝贺之名去蹭顿饭,打听打听奖金到底有多少;或者,看能不能让林家小子也给他“设计”个什么能赚钱的玩意儿;再不济,散布点小谣言,恶心恶心林家,让他们知道知道,这院里不是谁都买他们的账。
于是,在这看似平静的四合院里,因为林家的“出名”,几股不同的心思开始悄然涌动。
易中海寻了个周末,拿着两包点心,以“祝贺向阳取得成绩,交流教育经验”为由,第一次正式敲响了林家的门。
刘海中则是在一次全院打扫卫生时,“偶遇”林大山,打着官腔,热情地表示:“老林啊,你儿子可是给咱们大院争光了!以后有什么需要院里支持的,尽管开口!”
许大茂更直接,有天瞅见林向阳放学回来,立刻凑上去,掏出根烟(被林向阳摆手拒绝),满脸堆笑:“哟,向阳兄弟,放学了?厉害啊!听说你搞发明挣了大钱?跟哥说说,有啥发财的门路,也带带哥哥我呗?”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和形形色色的接近,林家三口的反应各不相同。
李秀兰有些无措,更多的是高兴,觉得儿子给家里长脸了,对易中海送来的点心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连连道谢。
林大山则保持着文化人的矜持和警惕,对易中海的“交流”客气而疏离,对刘海中的“热情”淡然处之,对许大茂的市侩更是敬而远之,只是简单应付几句。
而林向阳,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脸上依旧是符合年龄的、略带腼腆的笑容,应对得体,但那双过于沉静的眼睛深处,却将易中海的“欣赏”、刘海中的“巴结”、许大茂的“算计”看得一清二楚。
这四合院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他而言,不过是另一场需要观察和应对的“局”。只是这一次,不再是生死相搏的暗战,而是弥漫着烟火气的市井博弈。他知道,从今往后,林家在这院里的日子,恐怕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