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院角那架老葡萄藤,悄无声息地蔓延着叶片,也结出各自不同的果实。林家的日子,肉眼可见地“红火”起来。虽不至于大鱼大肉,但餐桌上油水明显足了,细粮多了,林大山眉宇间的愁绪也淡了,连带着林母的气色都红润了几分。更重要的是,林向阳这个儿子,成了院里人人夸赞的“读书种子”,前途一片光明。
这一切,都落在中院贾家媳妇秦淮茹的眼里,像一根细小的针,时不时地刺一下她的心。
秦淮茹是个要强的女人,丈夫早逝,她一个人拉扯着婆婆和三个孩子——半大小子棒梗,丫头小当,还有襁褓中的槐花。她在轧钢厂当钳工,工资不高,养活一大家子紧紧巴巴,常常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婆婆贾张氏还是个不省心的,身体不好,嘴又碎,帮不上多少忙,还时常抱怨。
同样是工人家庭,看着林家蒸蒸日上,再回头看看自家永远算计着米下锅的窘迫,听着婆婆对别人家孩子的羡慕和对自家孙子的数落,秦淮茹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羡慕、酸楚、不甘,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
她有时在水房洗衣服,会看到林向阳抱着一摞书从容走过,那挺拔的身姿和沉静的眼神,让她不由得想起自家那个整天就知道疯跑、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的棒梗,心里便是一阵无力。她也会看到林母提着刚买的、带着肥膘的猪肉回家,那诱人的肉香,让她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想起自家已经好些天没见荤腥了。
这种对比带来的落差,无声无息,却格外磨人。
林向阳何等敏锐,他很快就察觉到了秦淮茹偶尔投来的、那复杂难言的目光。那目光里有羡慕,有失落,并没有恶意,却带着生活重压下的苦涩。他理解秦淮茹的不易,一个寡妇撑起一个家,在这个年代尤为艰难。他无意炫耀,更不想因为自家的好转而让邻居感到难堪。
直接接济是不可能的,那会伤了秦淮茹的自尊,也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闲话。他需要一个既自然又能真正帮到一点忙的方式。
他想到了自己的妹妹,林向红。向红比棒梗小两岁,比小当大一点,正是贪嘴的年纪。他也想到了阎埠贵,这位“忘年交”偶尔让他帮忙搬点重物(主要是书),确实会给点小零钱或者几块水果糖作为“跑腿费”。
一个主意在他脑中形成。
这天,林向阳又从阎埠贵家搬回一摞旧书,阎老师果然又塞给他几颗水果硬糖作为“酬劳”。林向阳拿着糖,找到正在院里跳皮筋的妹妹林向红。
“向红,过来。”林向阳招招手。
林向红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眼巴巴地看着哥哥手里的糖。
林向阳把糖递给她,低声嘱咐:“这糖是三大爷给的。你去找棒梗和小当玩,分给他们一起吃。就说是你帮三大爷跑了腿,三大爷奖励的,知道吗?”
林向红有些不解,但还是乖巧地点点头。有好吃的还能分享给小伙伴,她当然乐意。
小姑娘拿着糖,跑到正在弹玻璃球的棒梗和看蚂蚁搬家的小当面前,扬起小脸,带着点小骄傲:“棒梗哥,小当,给!水果糖!我帮三大爷搬书了,他给我的奖励!我们一起吃!”
棒梗眼睛一亮,立刻丢下玻璃球冲了过来。小当也怯生生地凑上前。几颗水果糖,对林家孩子或许不算什么,但对零食稀缺的贾家孩子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
秦淮茹正好从屋里出来,看到这一幕。她看到自己儿子和女儿围着林向红,手里拿着晶莹的水果糖,吃得一脸满足。而林向红则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小脸上全是分享的快乐。
她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认得那糖,是阎老师偶尔会买的那种。她听说了,林向阳经常帮阎老师搬书,得点跑腿费或者零食。现在,林向阳让妹妹把得来的零食分给了她的孩子……
这绝不是巧合。
秦淮茹不傻,她瞬间就明白了林向阳的用意。他没有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用一个孩子之间分享“劳动所得”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让她的孩子尝到了一点甜头,照顾了她那敏感又脆弱的自尊心。
一股暖流夹杂着更复杂的酸涩涌上心头。她看着林向阳房间的窗户,那后面是那个沉静少年的身影。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走回屋,拿起抹布,用力地擦拭着本就干净的桌面,眼眶却有些发热。
从此以后,类似的情景隔三差五就会上演。有时林向红会拿着几块动物饼干,有时是几颗杏脯,有时甚至是一小把瓜子,总是以“帮三大爷干活得的奖励”为名,分给棒梗和小当。林向阳严格控制着“接济”的频率和分量,让它看起来完全像是孩子间偶然的分享,不至于引起贾张氏的贪得无厌,也不会让秦淮茹感到负担。
棒梗和小当因此特别喜欢跟林向红玩,连带着对林向阳也亲近了不少。秦淮茹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她知道自己欠了林家一份不动声色的人情。这份人情,不显山不露水,却比任何直接的帮助都更让她感到温暖和受用。
她不再用那种带着酸楚和羡慕的眼神看林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诚的感激和祝福。偶尔家里做点好吃的,比如包了饺子,她也会让棒梗端一小碗给林家送去,算是回礼。两家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微妙的、充满善意的互动中,变得比以前更加融洽。
林向阳用他的细心和善意,不仅安抚了一颗饱经生活磨砺的母亲的心,也让自家在院里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好人缘。这小小的、隐藏在孩子零食背后的接济,如同黑暗中的一点微光,虽然无法照亮贾家全部的艰难,却足以让秦淮茹在寒冷的现实中,感受到一丝珍贵的暖意,让她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而林向阳自己,也在这一次次不动声色的善举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能力所伴随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