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北风开始带上了一丝凛冽的意味。林向阳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近期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内部影印摘要版),以及几本从阎埠贵那里换来的、关于经济政策和国内市场的旧期刊。他的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充斥着官方辞令和宏观数据的文章,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系统知识库中关于这个年代经济波动的零星记录,与他从报纸字里行间捕捉到的信息——某些原材料进口渠道受阻的暗示、关于优先保障重工业物资调配的社论、以及南方几个主要轻工业城市生产简报中提及的“结构性调整”——相互印证,在他脑中逐渐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
他预见到,由于上游原料供应紧张和生产计划的调整,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日常消费品,特别是依赖进口化工原料或特定农产品的商品,很可能出现一轮区域性的、短暂的供应短缺。这其中,就包括了家家户户离不开的——肥皂。
在这个计划供应的年代,肥皂本就是凭票购买的紧俏货。一旦出现短缺,哪怕只是暂时的,也足以在普通市民中引起不小的恐慌和麻烦。
林向阳没有声张,更没有试图去影响宏观层面。那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也过于危险。他所能做的,也愿意去做的,是保护自己身边这个小圈子,免受这次微小风波的影响。
他首先找到了父亲林大山。
“爸,”晚饭后,林向阳状似随意地提起,“我这两天看报纸和一些分析文章,感觉好像化工原料那边有点紧张。咱们家常用的肥皂,好像主要就用那些东西做的。您说,会不会影响到供应?”
林大山端着茶杯的手一顿。他现在对儿子这种“从书报里看出门道”的能力已经有些习惯了,闻言立刻重视起来:“有这事?你看准了?”
“说不准,就是种感觉。”林向阳语气谨慎,“但我觉得,反正肥皂这东西也放不坏,咱们家要不……趁着现在还能买到,稍微多备一点?有备无患嘛。也别太多,免得招眼。”
林大山思索片刻,点了点头:“行,你考虑得周到。明天我去想想办法,多换点肥皂票,买两箱存着。”他现在在厂里人脉广了些,多弄点肥皂票不算太难。
第二天,林向阳又去了阎埠贵家。这次他没带东西,反而露出一副有些困扰的表情。
“阎老师,有个事我想不明白,想请教您一下。”林向阳拿着那本登有化工原料进口数据的期刊,指着一段文字,“这上面说某种原料进口量下降,我联想到肥皂的生产好像需要这个,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肥皂可能会不太好买?”
阎埠贵接过期刊,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他对经济数据不敏感,但经林向阳这么一“点拨”,再结合自己听到的一些零星消息,心里也嘀咕起来。他是精于算计的人,立刻意识到了潜在的风险。
“唔……向阳啊,你这个联想……未必是空穴来风啊!”阎埠贵神色严肃起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东西确实放不坏,是该有点准备。”他立刻开始盘算自家还有多少肥皂票,能想办法再换多少。
“我就是瞎琢磨,阎老师您别当真。”林向阳连忙摆手,“就是觉得,要是真的短时间不好买,挺耽误事的。”
从阎埠贵家出来,林向阳又在院里“偶遇”了正准备去上班的秦淮茹。
“秦姨,”林向阳叫住她,声音不高,“我听说……可能过段时间肥皂供应会有点紧张,您家里要是方便,最近去买东西的时候,不妨稍微多买两块囤着,反正也放不坏。”
秦淮茹愣了一下。她对林向阳的话现在是十分信服的,联想到林家最近的种种“神通”,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重要的提醒。她感激地看了林向阳一眼,低声道:“哎,谢谢你啊,向阳,阿姨知道了。”
对于傻柱,林向阳则换了一种说法。他在傻柱炫耀食堂新来的豆油时,插了一句:“柱子哥,油好也得有东西洗锅啊。我瞅着这化工原料一紧张,肥皂这玩意儿没准得俏一阵,你们食堂要不也提前备点?”
傻柱对林向阳的“古书方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关于“物资”的判断也莫名信任,大咧咧一挥手:“成!我明天就跟我们科长说,多批点条子存着!还是你小子脑子活!”
至于易中海,林向阳没有直接去说,但他知道父亲林大山肯定会跟这位一大爷通个气。易中海是明白人,自然会做出判断。
林向阳的提醒,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几颗小石子。收到提醒的几家,虽然将信将疑,但出于对林向阳(或他背后“知识”)的信任,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了行动。林家、阎家悄悄囤了两三箱;秦淮茹咬牙用攒下的票多买了十几块;连食堂也因傻柱的咋呼,比往常多储备了一些。
半个月后,风波如期而至。
先是肥皂的供应量明显减少,商店里开始断货,随后,关于“肥皂要凭工业券才能买”或者“今后几个月都没货”的小道消息在街坊间流传开来,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恐慌和抢购。那些没有准备的家庭,顿时抓了瞎,洗衣服、洗澡都成了问题,只能拿着票干着急,或者想办法黑市高价去买。
而提前得到了林向阳提醒的几家,则从容得多。
阎埠贵看着自家床底下那两箱肥皂,心里踏实无比,对林向阳的“先见之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家里对着老伴感叹:“看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向阳那孩子,不得了啊!”
秦淮茹不用再为洗洗涮涮发愁,心里对林向阳的感激又深了一层,更是严格要求棒梗、小当要跟林家兄妹好好相处。
傻柱在食堂里因为“提前备货”受到了领导的口头表扬,得意洋洋,越发觉得林向阳是他的“福星”。
易中海则看得更深。他再次确认,林向阳这孩子,不仅品行端正,心思缜密,更有着一种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这种能力,放在一个少年身上,堪称可怕,也弥足珍贵。
经此一事,林向阳在院里的威望无形中又提升了一大截。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好”、“有出息”的后生,更成了一个能够提供“宝贵信息”、能在关键时刻帮大家规避风险的“智囊”式人物。邻居们看他眼神,除了以往的赞赏,更多了几分信服和倚重。
林向阳平静地接受了这种变化。他并非要炫耀什么,只是运用自己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护佑一下身边的人。这次小小的“预见”,巩固了他的邻里关系,也让他更加确信,将系统的力量和自己的见识,用于这些细微而实在的地方,同样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