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的变化,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不仅扩散到邻里,更深深影响着家庭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其中,受益最直观、成长最显着的,除了林向阳自己,便是他的妹妹,林向红。
林向红比哥哥小四岁,正处在懵懂迈向明事的年纪。以往,她只是院里众多普通小女孩中的一个,会跟着棒梗他们疯跑,会为了一颗水果糖眼巴巴地盼着,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跟玩伴闹别扭。但自从哥哥林向阳如同换了个人般,开始展现出种种不凡,林家的氛围和物质条件也随之改善后,这个小女孩的世界,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物质的充裕和哥哥有意识的引导。林向阳通过系统签到、邻里“交易”以及组织上心照不宣的回馈,总能时不时地给家里带来一些这个年代难得的“好东西”——几颗包装精美的奶糖,一小罐浓稠的麦乳精,一本带着彩色插图的《小朋友》画报,甚至是一支漂亮的自动铅笔。
但他从不允许妹妹独占或炫耀。每次得到这些东西,他总会分出一部分给妹妹,并温和地告诉她:“向红,好东西要懂得分享。拿去和棒梗、小当他们一起吃,一起看。”
起初,林向红还有些不情愿,但在哥哥坚持的目光和“分享后会有更多”的“诱惑”下,她渐渐习惯了这种行为模式。她发现,当她主动把糖果分给棒梗和小当时,他们会围着她转,眼神里充满了开心和依赖;当她拿出画报和大家一起看时,原本对她爱答不理的院里其他小女孩,也会凑过来,叽叽喳喳地讨论上面的故事。
这种被需要、被喜欢的感觉,远比独自占有零食和玩具更让她快乐。潜移默化中,分享和友善,成了她性格里自然流露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熏陶。林向阳自己手不释卷,家里也堆满了各种书籍报刊。他并不强迫妹妹学习,但会在她好奇询问时,耐心地用她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书上的图画和简单的字句。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兄妹俩各占书桌一角,一个沉浸在高深的数理化中,一个则认真地描红写字或者看小人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向上的气息。
林向红耳濡目染,渐渐觉得,像哥哥一样安静地看书学习,是一件很自然、甚至很“酷”的事情。她不再满足于和院里其他孩子漫无目的地追逐打闹,开始主动拿出自己的作业本,或者哥哥给她找来的《小学生报》,有模有样地学习起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问哥哥,而林向阳也总能深入浅出地给她讲明白。
这种勤奋好学的劲头,与院里其他同龄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棒梗依旧是个“孩子王”,精力旺盛,但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上课走神,作业敷衍,为此没少挨秦淮茹的骂和老师的批评。小当年纪小些,性子怯懦,常常是棒梗的跟屁虫,也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其他家的孩子,大多也处于“放养”状态。
唯独林向红,小小年纪,却已经能坐得住,写得一手工整的铅笔字,算术题也算得又快又准。在学校里,她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在院里,她是有礼貌、爱学习的好孩子。
阎埠贵就曾当着不少邻居的面,摸着林向红的头感慨:“老林家这家风,真是没得说!向阳是文曲星下凡,向红这小丫头,我看也是个女状元的苗子!瞧瞧,多懂事,多爱学习!”
这话虽有夸张,却也代表了院里不少人的看法。大家看着林家这一双儿女,再对比自家那个让人操心的,心里真是又羡慕又佩服。
秦淮茹就常常以此教育棒梗:“你看看人家向红妹妹,比你小,字写得比你好,学习比你强,还知道把好吃的分给你!你就不能跟人家学学?”
棒梗嘴上不服,但心里对林向红也确实多了几分不同于对其他玩伴的感觉,那是一种混杂着亲近、佩服和一点点不好意思的复杂情绪。
林向红的成长,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林家内部健康、向上的氛围,也进一步巩固了林家在大院里的“模范”地位。邻居们觉得,林家能出人才,不是偶然,是人家父母教育得好,家风正。连带着,对林大山和林母,大家都更加尊重。
林向阳看着妹妹一天天变得更加开朗、明理、好学,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是在塑造下一代的品格和未来。妹妹的成长,是他所有努力中最温暖、最有成就感的一部分。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无论大小,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他守护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安宁,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