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日子,表面上依旧沿着固有的节奏缓缓流淌。清晨的公用水池边依旧喧闹,傍晚的炊烟依旧准时升起,孩子们依旧在放学后满院子疯跑。但在这看似不变的日常之下,一种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正在邻里关系间悄然发生,其核心,便是林家,尤其是那个越来越让人看不透的少年——林向阳。
以前,邻居们对林向阳是喜爱和赞赏。喜爱他带来的零食分享,赞赏他优异的成绩和“爱学习”的劲头。大家提起他,是“老林家那有出息的儿子”,语气里带着亲近和与有荣焉。
但现在,这种情感里,掺杂了越来越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成分。
那些关于林家小子的传闻,早已不再局限于“学习好”。先是解决了厂里大工程师都头疼的技术难题,接着又隐约传出,连市里、甚至更上面的领导,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这些事,超出了院里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范畴。他们不懂什么应力集中、材料疲劳,也不明白那些高深的技术咨询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懂得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能让上面的大人物都看重的人,绝对不简单!
这种“不简单”,逐渐发酵成了一种无形的距离感和敬畏。
体现在细节上,便是态度的变化。
以往,傻柱见了林向阳,会大咧咧地拍他肩膀,喊他“小书呆子”,现在,他会收敛几分浑不吝,客气地叫一声“向阳”,甚至偶尔会带着点请教的口吻问:“向阳,你说我这收音机老是刺啦响,是哪儿出毛病了?”虽然林向阳未必真懂维修,但傻柱觉得,问他准没错。
许大茂更是如此。他现在见到林向阳,那笑容里带着十二分的小心,绝不敢再有任何试探或阴阳怪气。他甚至会主动避让,仿佛林向阳身上带着某种他不敢沾染的气场。有一次他私下跟人喝酒,醉醺醺地感叹:“林家那小子……那是池子里的金龙,迟早要飞上天的!咱们啊,甭招惹,恭敬着点没错!”
连一向喜欢摆二大爷架子的刘海中,现在见到林大山,也绝口不再提什么“上面有人”、“走动关系”之类的话。他会非常正式地、甚至带着点讨好地跟林大山讨论厂里的生产问题,仿佛林大山不是车间主任,而是比他级别更高的领导。对于林向阳,他更是客气得近乎拘谨,仿佛面对的是一位年轻的技术专家。
阎埠贵的变化则更有趣。他依旧以林向阳的“知识引路人”自居,但言语间那份属于老师的优越感,早已被一种混合着骄傲与谨慎的情绪取代。他不再轻易调侃林向阳“书呆子”,反而会在外人面前,更加卖力地渲染那位“神秘老师”的高深莫测和林向阳的“得其真传”,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与这“不凡”有着最紧密的关联。
就连易中海,这位院里的定海神针,对林向阳的态度也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郑重。他依旧会关心林向阳的学业和生活,但那种关心里,少了些对普通晚辈的随意,多了几分对“潜在重要人物”的尊重。在处理院里事务时,他有时甚至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安静坐在一旁的林向阳,仿佛在无声地征求他的认同。
最明显的,是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棒梗现在带着小当和其他孩子玩,如果林向红也在,他们会不自觉地收敛几分顽劣,甚至主动把好玩的、好吃的让给林向红。那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不像是对待玩伴,更像是对待一个需要特别照顾的、身份特殊的小公主。
林家本身,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以前邻居们来串门,是真正的拉家常,现在则多少带着点目的性——或是想打听点“内部消息”,或是家里遇到点难事,希望能通过林家“递个话”。林大山和林母应对起来,不得不更加谨慎。
林向阳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并不喜欢这种被“敬畏”的感觉,这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但他也明白,这是必然的结果。当他的能力和影响力超越了这个环境的普遍认知水平时,距离感便会自然产生。
他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并努力在其中维持一种平衡。他依旧对邻居们彬彬有礼,依旧会让妹妹分享零食,依旧会在阎埠贵的读书会上安静听讲。他试图用这些日常的、温和的行为,去消解那层因“神秘”和“强大”而带来的坚冰。
然而,敬畏的种子一旦种下,便难以根除。四合院的天空还是那片天空,但在许多邻居心中,林家所在的那个角落,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既让人向往,又让人不敢轻易靠近。
林向阳知道,他再也回不到那个可以被傻柱随意调侃“书呆子”的普通少年时光了。他的成长,注定要伴随着孤独,以及这无处不在的、沉默的敬畏。这或许,就是走向更高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