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点燃的火苗,在棒梗心里烧了几天,那股新奇劲儿才慢慢淡去。他又开始有些无所事事,眼神重新在院里各家各户的窗台、晾衣绳上飘忽起来。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孩子。
林向阳知道,单靠一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就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滴入一滴水,虽然能激起一阵剧烈的反应,但很快便会平息。他需要给棒梗那短暂燃起的兴趣,提供更持久的“燃料”,并赋予其正确的方向。
他想到了书。
文字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好的故事,有时比千百句说教更能触动人心。
他从自己那堆从阎埠贵处换来的、以及系统签获得的旧书中,仔细挑选了一番。最终,他选定了一本封面已经磨损、纸张泛黄的《科学家的小故事》。这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诸如张衡造地动仪、祖冲之算圆周率、瓦特改良蒸汽机等中外科学家的轶事,重点突出了他们如何通过观察、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就,改变了世界。书中没有枯燥的大道理,但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知识的尊重、对探索精神的热爱,以及诚信、专注等基本品格的重要性。
这天,看到棒梗又在院里漫无目的地晃悠,林向阳拿着那本书走了过去。
“棒梗,”他叫住他,扬了扬手里的书,“前几天那个能点火的镜子,原理这本书里就有讲到一点。里面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故事,比如有人能算出月亮星星什么时候会碰到一起,有人能造出不用马拉自己就能跑的车……你想不想看看?”
棒梗对“书”本能地有些抗拒,在学校里他就最头疼看书。但听到“不用马拉自己就能跑的车”、“算出月亮星星碰一起”,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他犹豫了一下,接过那本看起来旧旧的书,翻开了第一页。
里面果然有插图!虽然画得简单,但配合着文字,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
“这书……借我看看?”棒梗抬起头,眼神里带着试探。他长这么大,除了课本,还没主动借过别的书看。
“拿去看吧,不着急还。”林向阳点点头,“里面有不懂的字,或者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来问我。”
棒梗“嗯”了一声,把书往胳肢窝下一夹,跑回了家。
接下来的几天,院里人发现,棒梗安静了不少。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满院子疯跑惹祸,而是常常一个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或者院里的石凳上,捧着那本旧书,看得津津有味。有时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理解那些陌生的词汇;有时又会突然笑起来,大概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节。
贾张氏看到孙子居然看起书来,先是诧异,随即便是得意,逢人便说:“瞧见没?我家棒梗开窍了!知道用功了!将来准有出息!”她自动忽略了这书是林向阳借的。
秦淮茹更是喜出望外,不管这兴趣能持续多久,只要儿子能不出去惹是生非,她就谢天谢地了。她看着棒梗看书时那专注的侧脸,心里对林向阳的感激又深了一层。
棒梗确实被书里的故事吸引了。他被张衡的地动仪精妙构思所震撼,对祖冲之能算出那么长的圆周率感到不可思议,更对瓦特看着水壶盖被蒸汽顶起就能发明蒸汽机觉得神奇无比。他尤其喜欢那些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原来他们也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也会观察蚂蚁、也会拆东西,但他们会思考“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想法不停地尝试。
书里没有直接说“偷东西是错的”,但那些科学家专注、诚实、依靠自己智慧赢得尊重的形象,无形中在他心里树立了一个模糊的标杆。他隐约觉得,像书里那些人一样,好像比偷偷拿别人东西、然后被妈妈打骂、被邻居指指点点,要“厉害”得多,也“光彩”得多。
当然,这种影响是微弱的。看了几天书后,棒梗还是那个棒梗。当隔壁院的孩子拿着新弹弓来炫耀时,他还是会心痒难耐,甚至一度又动了去许大茂家鸡窝里摸个鸡蛋换弹弓的念头。但当他想起书里瓦特面对一次次失败都不放弃的故事时,那股冲动竟然莫名其妙地消退了一些。他第一次开始觉得,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得到东西,好像……有点没意思?
林向阳通过系统那模糊的【因果观测】,能看到一条极其微弱的提示:
**【关联个体:贾梗(棒梗)。行为:知识引导(书籍)。状态:对不良行为产生微弱抵触情绪,对“知识\/探索”产生短暂认同感。因果线微动。】**
“微动”。林向阳看着这个词,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一颗种子刚刚落入心田,土壤还不够肥沃,环境依旧复杂,它能否生根发芽,长成大树,还是未知数。
但他并不气馁。教育本就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尤其是对棒梗这样已经形成一些不良习气的孩子。能在他心里种下一颗向往光明、尊重知识的微小种子,已经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他没有再去催促或者询问棒梗看书的心得,只是在他偶尔拿着书来问某个不认识的字,或者对某个故事表示好奇时,耐心地给他解答。
一本书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它像一扇窗,为棒梗打开了一个不同于偷鸡摸狗、追逐打闹的新世界。这扇窗能开多大,能让他看到多少风景,最终还要看棒梗自己的选择,以及周围环境持续的引导。
林向阳能做的,就是提供这扇窗,并在他偶尔望向窗外时,给予一点力所能及的指引。剩下的,交给时间,也交给那颗已然播下的、名为“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