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的欢腾余韵尚未完全散去,新的变化已经如同春日的嫩芽,悄然萌发。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政权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北平及周边地区迅速建立起来。
对于林家而言,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带来的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影响,便是父母身份的转变。
那些在黑暗年代里,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的信息、掩护的同志、完成的秘密任务,如今都成为了沉甸甸的功绩和组织信任的基石。林大山和李秀兰,这对在林家屯潜伏了多年的地下交通员,终于可以从阴影中走到阳光下。
这天,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气质干练的中年人,在区里一位新上任的干部陪同下,亲自来到了林家那间依旧简陋的土坯房。没有浩大的声势,只有平静而郑重的交谈。
来人代表组织,充分肯定了林大山和李秀兰在过去艰苦岁月里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并正式通知他们,组织上已经为他们安排了新的工作——林大山将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市军管会下属的物资管理部门,发挥他木匠出身、对材料和结构熟悉的特长;李秀兰则因其出色的缝纫手艺和与群众打交道的亲和力,被推荐到即将成立的市妇联,参与妇女工作和生产互助组的组织。
同时,组织上也考虑到他们的家庭情况,提出可以为他们一家在城内分配住房,也就是俗称的“干部楼”,让他们搬离农村,享受应有的待遇。
这无疑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潜伏地下的秘密工作者,转变为新政权明面上的干部;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苦农户,一跃成为拥有城市户口和稳定工作的“公家人”。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殊荣和机遇。
送走了组织上的同志,土坯房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巨大的喜悦和激动之后,是更现实的考量。
晚上,油灯下,家庭会议再次召开。这一次,连小向红都被允许旁听,虽然她可能还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爹,娘,这是大好事!”林向军第一个开口,脸上满是兴奋和自豪,“咱们家总算熬出头了!以后您二老就是国家干部了!咱们也能住进城里的大楼房了!” 他显然对进城充满向往。
李秀兰看着丈夫,眼神里既有苦尽甘来的欣慰,也有一丝对未知城市生活的茫然和隐约的不舍。这片土地,这个破旧却承载了太多记忆的家,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林大山沉默地抽着烟,眉头微蹙,似乎在权衡着什么。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始终没有说话的林向阳。
“向阳,你怎么看?”
林向阳知道,父亲这是在询问他的意见。经过这一年多的风风雨雨,他在这个家庭决策中的地位,早已不可撼动。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开口:“爹,娘,哥,组织上的安排,是对您二老过去功劳的肯定,也是信任。这份工作,我们应该接受。”
他先肯定了核心,然后话锋一转:“但是,关于举家搬进城里干部楼这件事,我觉得,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更好的选择?”林向军不解。
“嗯。”林向阳点点头,“首先,爹娘刚去新单位,一切都要从头熟悉,工作肯定繁忙。如果此时举家搬迁,安顿新家、适应环境,会牵扯大量精力,反而不利于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林大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其次,”林向阳继续分析,“咱们家的根,毕竟还在农村。哥哥还在民兵队,虽然以后可能有新的安排,但暂时还在屯里。咱们家在屯子里有房有地,有乡亲情谊,有‘小林先生’和‘巧手裁缝’的名声,这些都是咱们的根基和退路。现在形势初定,未来会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好。保留农村这条根,进可攻,退可守,总不是坏事。”
他这话说得比较含蓄,但家人都明白他的意思。保留农村户口和资产,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重要的后路。
“第三,”林向阳看向父母,“干部楼固然好,但人多眼杂,规矩也多。爹娘习惯了清净,一下子扎进那种环境,未必适应。而且,我们现在搬进去,是靠着组织的照顾。但如果我们能靠自己的能力,在城里站稳脚跟,岂不是更好?”
李秀兰听得眼睛微微发亮。她确实对那陌生的“干部楼”有些发怵。
“那你的意思是……?”林大山问道。
“我的建议是,”林向阳说出了自己的方案,“爹娘先接受组织的工作安排,暂时以工作需要为由,住在单位提供的临时宿舍或者申请一间小宿舍。这样既能全心投入工作,也能慢慢熟悉城里的情况。”
“而我们,”他指了指自己、哥哥和妹妹,“暂时还留在屯子里。哥可以继续在民兵队,等待新的机会。我可以照顾家里,照看田地,同时……寻找机会。”
他顿了顿,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等爹娘在城里稳定下来,我们对城里的情况也摸得更清楚了,再想办法,凭借我们自己的能力,比如娘的手艺,或者我以后可能找到的门路,在城里置办个落脚点。那样,我们进城,才是真正扎下根,而不是完全依赖组织的分配。”
这个方案,既接受了组织的善意和工作安排,又保持了家庭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保留了农村根基,也为未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留下了缓冲和自主空间。
林大山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着烟。良久,他猛地将烟袋锅在鞋底上磕了磕,沉声道:“向阳考虑得周全。就这么办!”
李秀兰也松了口气,点了点头。她确实舍不得这个家,也对循序渐进的方式感到安心。
林向军虽然对不能立刻进城有点遗憾,但也觉得弟弟说得在理。
家庭决议就此形成。
第二天,林大山向组织上的同志转达了家庭的决定:欣然接受工作安排,但暂时不举家搬迁,保留农村住所,子女暂留农村。
组织上的同志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刻,有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且不愿给组织添太多麻烦的同志,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于是,林大山和李秀兰,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在一个清晨,告别了生活多年的林家屯,前往北平城,奔赴他们新的岗位。
而林向阳、林向军和林向红,则留在了屯子里。看似回到了从前,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切都已经不同了。林家,已经踏上了一条全新的轨道,一只脚还踏在乡土,另一只脚,已经迈向了那座刚刚获得新生的古老城市。
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林家的应对之策,依旧延续着林向阳一贯的风格——稳健,务实,留有后路,为未来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