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榆树的枝叶,在巷口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向阳坐在驴车的阴影里,手里拿着一本从阎埠贵那里换来的旧杂志,心不在焉地翻看着。
他的心思,并不在书页上,而是在脑海中复盘着近段时间以来,自己那几次看似微不足道、却都精准命中的“引导”行动。
推动轧钢厂加强安全培训,是在源头上埋下一颗预防事故的种子。虽然无法改变贾东旭已经受伤的事实,但或许能在未来,避免另一个“李东旭”、“王东旭”遭遇类似的厄运。这是对整体环境的优化。
暗中帮助傻柱在接待中露脸,是结下一份善缘,也是搅动院内力量平衡的一步闲棋。傻柱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影响到他与贾家、与许大茂、甚至与易中海的关系。这潭水,会因为这条“鲶鱼”而变得更加有趣。而自己,是那个悄悄放入鲶鱼的人。
设计让许大茂下乡吃瘪,则是精准打击,既惩处了小人,维护了(他所定义的)局部公平,又进一步巩固了自己通过民兵连建立起来的信息和行动渠道。许大茂的暂时失意,会让院里的某些矛盾暂时缓和,也让他更加确信,对付这种阴险角色,就得用更隐蔽、更巧妙的方式。
这三次干预,方式不同,目标各异,但都完美地遵循了他“高端观察者与引导者”的核心策略。
没有一次是他亲自下场。
没有一次暴露了他自己。
没有一次引起了不必要的关注。
所有的改变,都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同蝴蝶效应中,那只在远方轻轻扇动了翅膀的蝴蝶。
但林向阳知道,有些东西,确实已经不一样了。
轧钢厂车间的安全规范标语,贴得更醒目了;工人们茶余饭后,偶尔会提起那次让他们受益匪浅的培训——这是第一次干预的余波。
傻柱最近走路都带风,在院里说话嗓门都大了几分,连带着对秦淮茹的接济似乎也更理直气壮了些——这是第二次干预带来的微妙变化。
许大茂则明显低调了许多,最近很少在外面嘚瑟,看人的眼神也多了几分疑神疑鬼——这是第三次干预的直接成果。
这些变化很微小,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就会平息。但湖面的平静之下,水流的走向,却已经因为这几颗石子,发生了难以察觉的偏转。
四合院的剧情,这条原本沿着固定轨道滑行的列车,因为他这个意外出现的“扳道工”几次微小的拨动,已经开始偏离了原有的轨迹。虽然偏离的角度还很小,但谁又能知道,这一点点偏差,累积下去,是否会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终点呢?
这种置身幕后,执棋布局,悄然影响他人命运的感觉,让林向阳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比他直接拿出系统物资改善生活,或者凭借个人勇武解决问题,更符合他的性格,也更能带来智力上的满足感。他享受这种运筹帷幄、决胜于无形的掌控感。
更重要的是,这几次成功的实践,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他证明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可行的,是有效的。他不再是一个被动适应时代的穿越者,而是一个能够主动利用时代规则和信息优势,来为自己、也为身边小环境创造更有利条件的“玩家”。
“引导者”这个角色,他扮演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合上手中的旧杂志,林向阳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那条幽深的南锣鼓巷,那扇熟悉的95号院门。
那里,依旧会每天上演着鸡飞狗跳、人情冷暖。贾张氏依旧会为了点鸡毛蒜皮撒泼,傻柱依旧会因为许大茂的一句挑拨而炸毛,易中海依旧会为了维持院子表面的平静而绞尽脑汁,秦淮茹依旧会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挣扎……
这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但林向阳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在他的介入下,悄然发生了变化。而他,将继续以卖菜少年的身份,隐藏在这纷扰的舞台之外,冷静地观察着,等待着下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投下那颗能够激起预期涟漪的“石子”。
他对未来的“引导”,充满了更大的期待和信心。
棋盘已经铺开,棋子正在就位。
而他这个隐形的棋手,才刚刚热身完毕。
好戏,还在后头。